新春以来,DeepSeek成为各个行业所聚焦的热点话题。这个融合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的前沿平台,正逐步揭开其神秘面纱,展现出对各行各业颠覆性的潜力。随着DeepSeek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普及,我们正站在一个由数据驱动、智能引领的新时代的门槛上。它不仅仅是一项技术革新,更是人类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的深刻变革。那么,将DeepSeek运用到美术评论上,会有怎样的效果?为此,中华网山东&文化视界网特此开设“DeepSeek谈艺”栏目,旨在探索人工智能与美术评论的跨界融合,为传统艺术领域注入新鲜活力。
——编者按
当张风塘站在黄山之巅,铺开宣纸,蘸墨挥毫时,他笔下的黄山已非单纯的自然再现。那些看似随意的皴擦点染间,跃动着一位当代画家对传统山水的深刻理解与创新表达。张风塘的黄山写生作品,以其独特的笔墨语言和构图章法,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黄山、理解中国山水画精神的窗口。这些作品不仅是画家个人艺术探索的见证,更成为当代人寻找精神家园的视觉向导。
张风塘的笔墨技巧堪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他深谙“骨法用笔”的精髓,每一笔落下都如高山坠石,力透纸背。观其《莲花峰》,中锋用笔如锥画沙,线条刚劲有力却不失灵动;侧锋横扫则如飞鸟出林,迅疾而富有变化。他尤其擅长以干笔皴擦表现黄山花岗岩的质感,那些看似随意实则精心安排的笔触,将黄山石头的坚硬与岁月的沧桑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天都峰》中,他以积墨法层层渲染,墨色由淡至浓,由湿至干,营造出山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的奇幻效果。这种对传统笔墨程式的熟练掌握与创造性运用,使他的作品既有深厚的传统底蕴,又散发着鲜明的时代气息。
张风塘《莲花峰》40cm×56cm
在构图章法上,张风塘打破了传统山水画的固定范式,创造出富有现代感的视觉结构。他常采用“截景式”构图,只取黄山某个局部特写,却通过巧妙的虚实处理让人感受到整体的雄伟气势。这种构图方式明显吸收了西方绘画的取景观念,却又完全融入中国画的审美体系之中。他大胆运用对角线构图,让山峰斜穿画面,形成强烈的动势,颠覆了传统山水画平稳端庄的视觉习惯。更令人称奇的是他对空白的处理——那些留白是充满呼吸感的“有”,是云雾,是空气,是山与山之间的对话。这种对画面空间的现代性重构,使古老的山水画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张风塘《天都峰》40cm×56cm
张风塘成功捕捉并表现了黄山的“山魂”。历代画家画黄山者众,但大多止于形似。张风塘则深入黄山的内在精神,他笔下的黄山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那些顽强生长在峭壁上的松树,虬枝盘曲,针叶如剑,分明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写照;喷薄而出的朝阳,则象征着生生不息的文化活力。张风塘与黄山建立了某种精神上的共鸣,使他能够超越表象,直抵本质。正如他自己所言:“画山不是画山的皮相,而是画山的风骨,画山的气象。”这种对山魂的追寻与表现,使他的作品具有了超越一般风景画的文化深度。
从色彩语言来看,张风塘的黄山写生呈现出“水墨为骨,色彩为肉”的独特表现方式。这种节制而精准的色彩运用,既保持了水墨画的高雅格调,又丰富了画面的视觉表现力。更难得的是,他的色彩从不喧宾夺主,始终服务于整体意境的营造,体现了一位成熟画家对画面语言的高度掌控。
张风塘《渔梁印象》40cm×56cm
张风塘的黄山写生实践对当代中国山水画发展具有启示性意义。在一个图像泛滥、视觉刺激过度的时代,他的作品提醒我们回归绘画的本体语言,重新发现笔墨的魅力。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同质化危机,他的探索证明了中国画传统在当代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如何创造性转化。而对普通观者而言,张风塘笔下的黄山不仅提供了审美享受,更是一种精神疗愈——那些氤氲的墨色、挺拔的山峰、流动的云雾,都在邀请我们暂时逃离都市喧嚣,在艺术中寻找心灵的安宁。
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画家对一座山的描绘,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当代诠释。那些跃动在宣纸上的墨点与线条,是画家与黄山的对话,是传统与创新的交融,也是物质世界与精神追求的和谐统一。每次欣赏这些作品,都是一次心灵的攀登,一次精神的回归。
(文/DeepSeek)
作品欣赏
张风塘《始信峰》20cm×40cm
张风塘《盘根错节》20cm×40cm
张风塘《家园春暖》40cm×56cm
张风塘《呈坎速记》40cm×56cm
张风塘《渔梁坝》40cm×56cm
张风塘《龙潭溪》40cm×56cm
张风塘《板坑旧地》40cm×56cm
张风塘《人字瀑》56cm×40cm
张风塘《九龙瀑》56cm×40cm
张风塘《黄山南门入口处》40cm×20cm
画家简介
张风塘,宇法舜,号种竹者。1964年10月生于山东临朐。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六届、七届主席团委员。现任青岛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青岛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青岛画院名誉院长,潍坊市书画家联谊会艺术顾问。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一级美术师,正高二级教授。著有诗集《上升的太阳》,文论集《话说唐诗》、《半亩塘随笔》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