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认为艺术创作靠的是“灵光一现”,但王沂东的创作哲学却告诉我们:灵感只是火种,而让它燃烧成作品的,是日复一日的锤炼。
作为中国写实油画的代表人物,王沂东的每一笔背后都是数十年功底的沉淀。年轻时,他在中央美术学院接受了严格的素描、色彩训练,甚至为了研究光影变化,曾连续数月对着同一处山村角落写生。他曾说:“画布上的每一道褶皱、每一缕光线,都藏着千百次的观察与修改。”
王沂东在中央美院的合影
技法与灵感的关系,如同骨骼与血肉。王沂东的作品中,人物衣纹的细腻质感,看似浑然天成,实则是多年以来的实践成果。他常告诫学生:“没有扎实的造型能力,再美的灵感也只是空中楼阁。”
他曾在采访中坦言:“我的画布上从没有从天而降的灵感,只有反复推敲的笔触。”
这种近乎偏执的创作态度,在《闹房》的创作过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为了捕捉新娘红盖头下微妙的光影变化,他连续三个月每天工作十四小时,仅盖头褶皱就绘制了十七个版本,最终用沉淀了三十年的技法创造出丝绸在烛光中流淌的视觉奇迹。
《闹房之二——吉祥烟》150×250cm2006—2007年
沂蒙山区的红棉袄少女系列见证了这位画家对艺术真实的苛求。1987年冬,为捕捉山间少女冻红的指尖细节,王沂东在零下十五度的雪地里持续写生,冻裂的油画箱至今仍存放在画室角落。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评价道:“王沂东笔下的每道衣纹都在述说着时间的重量,那些看似灵光乍现的动人瞬间,实则是数以千计的素描稿堆砌出的必然。”
《春袭羽萍沟》的创作是在有一年的深秋,王沂东的同事白羽平邀他去山西采风,说那里下了很大的雪,大概有十五、六公分那么厚,漂亮极了。从2010年的春天开始,又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才把这张作品完成。
《春袭羽萍沟》180×150cm 2010年
正如他在中央美院讲座中强调的:“画家要像农民耕作般对待画布,灵感不过是偶尔掠过的山雀,真正让庄稼生长的是日复一日的锄头。”
这种将艺术创作等同于生命修行的态度,使其作品在光影流转间透露出跨越时空的永恒质感。
王沂东的画作总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
《山里的媳妇》中,打动人的是新娘低眉的羞涩。
《山里的媳妇》190x185cm 1997年
画中的男子右手举着煤油灯,左手牵着新娘。女子则姿态温婉,右手被男子牵着,左手轻提红布,步伐轻盈,透露出含蓄与羞涩。两人姿态形成对比又相互呼应,生动地营造出一种新婚场景的氛围,展现出人物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特定情境下的行为状态。
《远方的来信》里,打动人的则是女子读信时的凝神和期待。
《远方的来信》150x100cm2006年
画中的女子低头专注于手中的书信,神情宁静而温柔,眉眼间透露出淡淡的思索与期待,仿佛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这种神情刻画细腻入微,赋予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观者能从中感受到她细腻的情感,或是对远方亲人的思念,或是对未知生活的憧憬,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富有感染力。
这些瞬间之所以动人,是因为王沂东精准地捕捉到了“真”与“美”的共生。
他的“真”,是对人性情感的精准拿捏。比如少女蜷缩的睡姿、被褥的褶皱、窗棂透进的晨光,让观者仿佛能听见她的呼吸,感受到她的气息。而这种真实感并非照搬现实,而是将生活细节提炼为诗意的视觉语言。
王沂东创作
“美”则源于对东方美学的坚守。王沂东擅用中国传统服饰的红、黑、白三色,搭配西方古典油画的层次感,让画面既有油画的厚重,又有水墨的留白意境。正如他笔下的沂蒙山女性,质朴中透着坚韧,这种“含蓄的力量”正是中国文化基因的现代演绎。
王沂东的创作始终扎根于生活。他常年往返于北京工作室与山东沂蒙山区,带着速写本记录老乡的日常:田间劳作的双手、灶台升腾的蒸汽、孩童嬉闹时的衣角……他说:“艺术家的眼睛要像锄头,不断挖掘生活的土壤。”
他用自己的创作描绘了北方农村冬日的烟火气——妇女围坐炕头缝补、老人倚着门框抽旱烟、雪地上零星的鸡爪印。这些场景没有宏大叙事,却因真实而充满温度。他将自己对故土的眷恋转化为画面中的一砖一瓦、一颦一笑,让观者透过油画,触摸到中国乡村的脉搏。
《母与女》120×120cm 1984年
画中的母亲背着一捆柴草的场景,是乡村生活中极为常见的劳作画面。在许多农村地区,人们需要通过砍柴、背柴等劳作来获取生活所需的燃料,这种日常劳作的真实呈现,让有过类似生活经历的人感同身受,唤起他们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和共鸣。小孩试图用自己的小手帮忙,向上推一把往下坠落的柴草,这种举动透过画面表达出来,无需直白表情便能传达出的深厚情感,是真实生活中亲情的自然流露,能够跨越画面与观者的心灵相通,使观者感受到亲情在平凡生活中的强大力量,从而为之动容。
王沂东接受采访
他曾提到一个细节:为了画好一双布满老茧的手,他不仅观察形态,更与手的主人聊天,听他们讲述劳作的故事。“只有理解生活背后的情感,笔触才能有重量。”这种从“看见”到“懂得”的跨越,正是王沂东作品打动人心的终极密码。
王沂东的创作之路证明:真正的艺术从不取巧。它需要技法的千锤百炼,需要从真实中萃取美,更需要将生命体验转化为共情的语言。
或许,这正是所有创作者的路标——“走慢一点,才能走得更远”。
(来源:王沂东美术馆)
画家简介
王沂东,1955年出生于山东蓬莱,1968年考入山东临沂第一中学,1970年在山东沂源柴油机厂当车工,参加工厂演出队的演出,绘制厂内的宣传画、演出队的舞台背景,1972年12月考入山东艺术学校美术科,开始系统学习绘画,1975年毕业留校任教。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1982年毕业并留校任教,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基础部主任。2004年调任北京画院。中国美术家协会原理事,现为专业画家,一级美术师,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曾在美国、德国等国家与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举办个展,其作品多次在全国性美展中获奖。2004年与艾轩、杨飞云发起成立了“北京写实画派”,2005年3月,正式更名为“中国写实画派”。王沂东是当今中国最具实力的油画艺术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