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8日,2025“设计·多维共生”国际会议在江南大学举办。会议以“文化共生、技术共生、生态共生与社会共生”等多元维度为核心议题,旨在探讨全球化与智能化时代背景下设计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校长、博士生导师董占军教授受邀出席会议,并作题为《多维共生语境下人居设计学科建设问题》的主旨报告。
董占军指出,随着国家发展战略调整和社会就业环境变革,目前人居设计相关专业(城乡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环境设计、土木工程等)面临着转型与挑战。他认为新学科建设应突破传统专业壁垒,通过交叉学科的创新框架将人工智能、生态学、社会学等前沿领域与其深度融合,以此构建未来人居的和谐共生关系。未来人居设计学科的发展趋势将是以“人”为中心,以多维共生设计理念为核心范式进行的“人类-生活-居所”设计的一门新学科,是为人类理想生活而打造的空间设计。应注重多维发展,尤其在复杂系统多维度交与协同,探索跨学科的共同设计模式。
主旨报告分别从转型背景、研究趋向、面临问题和多维发展等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转型背景:人居设计相关专业正面临新的战略机遇与结构性调整
董占军指出,人居设计相关专业在国家过去的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转型发展,这些专业面临着优化与调整的艰难处境。
第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2023年,教育部要求“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根据教育部要求,各省需发布本科专业预警清单。近年,人居设计涵盖的环境设计、土木工程等专业已多次上榜(表1),2024年度人居设计相关专业的撤销数量多达38个(表2)。

第二,社会转型发展的结构性调整。人居设计相关专业的就业环境也在发生巨大变化,一是中国城镇化已经进入高质量引领的存量发展阶段,二是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模及投融资规模不断增加,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上升,消费与产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图1)。在这样的社会变革下,人居设计相关专业的学生就业呈现出深层次的行业结构性矛盾(表3)。

图1人居设计相关专业就业环境的社会发展变革

第三,国家对于学科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尤其是首次启动的“战略急需专业超常机制”,为人居设计这类新兴、交叉专业的设立提供了政策通道。对此,国家做出了一系列宏观政策调整。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3年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就指出,城镇建设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为该类专业的发展指出了“人居”的转型方向。今年9月23日,教育部在介绍“十四五”时期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进展成效时指出:为推进人才供需适配改革,学科专业目录已经从10年前每10年修订一次,到现在每年更新发布急需学科专业清单,并适时发布微专业、微学分,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2025年新版本科专业目录中,教育部首次启动“战略急需专业超常机制”,人居设计专业的设置正是这一机制的标志性成果。不同于传统的环境设计专业,人居设计是典型的“未来专业”(表4)。



二、研究趋向:人居设计相关研究呈现跨学科交叉整体性思维的趋势
第一,多维共生设计研究的核心维度。董占军认为,“多维”与“共生”,彰显了共生关系所具有的复杂性与交互性特征。其内在核心在于设计范式的综合与复杂系统的交互。通过检索从1998到2025年的中国知网相关文献,董占军总结了多维共生设计的高频词条,将多维共生设计的核心维度归纳为自然与环境、文化与历史、技术与智能、社会与社群、感官与体验等五大方面(图2)。

图2多维共生设计的核心维度
第二,多维共生设计研究的“设计思维+应用场景”。董占军指出,自然与环境维度对应系统设计思维,通过物质营造主要应用于人居环境设计场景;文化与历史维度对应叙事设计思维,通过人文浸润主要应用于遗产保护利用场景;技术与智能维度对应计算设计思维,通过虚拟建构主要应用于空间认知与空间结构表达场景;社会与社群维度对应社会设计思维,通过社会治理主要应用于社区营造场景;感官与体验维度对应服务设计思维,通过生活体验主要应用于商业化产品或公共服务设施的更新维护场景(表5)。

第三,多维共生设计研究的发展趋势。董占军将现有研究成果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自然与环境维度及文化与历史维度的探讨较为充分。前者主要关注可持续设计、生物仿生设计及循环经济等方向,强调设计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后者则聚焦于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本土文化与全球视野的对话,以及跨文化创新等议题。社会与社群维度的研究多立足于具体实践案例,探讨设计如何促进社群联结、社会包容与公平正义,注重以理论指导实践,回应多维化、差异化的现实需求。技术与智能维度以及感官与体验维度则为近年来兴起的研究热点(图3)。

图3多维共生设计研究的发展趋势
三、面临问题:人居设计相关专业面临生源下滑、专业撤并、就业困难等现实问题
董占军结合《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百度新闻、高绩数据等,认为近年来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等人居设计相关专业的生源排名、专业撤并、毕业落实率等正面临以下问题(图4):
第一,生源排名下滑。近三年来,各大院校中的人居设计相关专业所招录考生位次随年份而后移,这也意味着招生学生的质量出现了下滑态势。建筑老八校的后移幅度较小,受的冲击和影响也相对较小,但艺术类院校与其他院校后移幅度较大,受的冲击和影响也相对较大。2024-2025年,这一趋势有所放缓,尤其艺术类院校的后移幅度呈现出了反弹现象,但整体情况仍然不容乐观。
第二,大量相关专业撤并。人居设计相关传统专业面临着缩减招生或撤销调整的局面。仅2024年一个年度,城乡规划、环境设计、建筑学、风景园林等专业就被撤销了38个。从院校类别看,建筑老八校更加倾向于专业调整;艺术类高校采用了撤销与调整并举的方式,但总体数量偏低;其他高校则对相关专业做了大量撤销与调整。
第三,就业落实率低。建筑老八校的就业落实率在2024年有所回暖,但艺术类高校及其他高校则在2024年有明显下降。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受雇工作(非考公、考编、考研)的比例下降放缓,但鉴于毕业生基数的增加,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仍然很大。

图4人居设计相关专业面临的现实问题
四、多维发展:以多维共生设计理念为核心范式进行的“人类-生活-居所”设计
面对这些问题,董占军指出高校需要找寻破题之道,山工艺在这方面正在做出一些尝试和改革,计划将城乡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等专业加以整合并以此为基础申报人居设计新专业。
第一,人居设计专业的学科内涵与培养定位。人居设计就是对人居环境的设计,是以“人”为中心,综合城市、建筑、室内和景观等多个要素,以多维共生设计理念为指导,面向人民美好生活、面向城乡高质量发展、面向设计智能化迭代,进行“人类-生活-居所”设计的一门新兴专业。
人居设计专业本身体现了多维共生的设计理念和范式,从数据驱动、理想生活、遗产保护、低碳健康、社区营造等五个方面追求并打造人居共生(表6)。一是,数据驱动下的空间认知。这一交叉领域融合了信息性科学、认知性科学和计算性科学,正在重塑我们对空间设计理解的方式。二是,理想生活下的空间设计。这一交叉领域体现出跨学科交叉与整体性思维的重要趋势,用以缝合现实人居环境的价值裂缝。三是,虚拟仿真下的遗产保护。这一交叉领域融合了物质遗产保护与非物质遗产保护,整体织就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脉络体系。四是,低碳健康下的环境评估。这一交叉领域融合了自然、生态、健康等人居环境理念,实现环境品质友好与居住生活健康的协同发展。五是,和谐共生下的社区营造。这一交叉领域融合了社会治理领域,通过空间重构、关系重建和文化重塑,实现社区“生命共同体”发展。

整体来看,人居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设计,面向市场,面向政府,培养“设计人才+运营人才+治理人才”三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设计人才是指具有扎实的人文素养、设计能力、理论知识和创新思维的设计师。运营人才是指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开展资本运营、公共服务运营、工程项目管理等社会服务的人才。治理人才是指具备创新思维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开展城乡可持续发展管理与咨询顾问等社会治理服务的人才。
第二,人居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人居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是以设计通识为基础,以学科交叉为行动指导,最终实现多维共生发展。其课程体系有三个特点:一是设计通识教育:关注设计思维、人文素养、基础技能的培养,建构通识平台,筑牢设计基础。二是理论实践联动:课程配置“理论+实践”的双师制,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实现从设计原理到行业能力的系统培养。三是多维共生发展:开展前沿探索,鼓励个性成长,进一步打破专业壁垒,追求跨专业深度融合与资源整合,实现多元发展。
第三,人居设计专业的资源支撑和就业愿景。(图5)(表7)人居设计专业的发展离不开学校教育资源的全面支撑,主要包括多专业支撑、跨学科发展、国际化交流等三种资源。从学生就业角度看,人居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包括地方自然资源局、土地征收储备局、城市建设发展服务中心、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住建局以及高速集团设计集团等国企和事业单位,规划设计公司、景观设计公司、文化旅游公司等民营企业。另外,预计每年有1/3以上毕业生赴国内外高校深造。

图5人居设计专业的资源支撑
在演讲的最后,董占军强调,在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双碳战略叠加的时代需求下,人居设计专业的设置与扩展恰逢其时。期望通过多维共生的培养理念和范式,为社会输出一批具有创新思维、绿色理念和实战能力的懂经营、懂治理的设计师。而人居设计的交叉性、复合性、战略性、未来性等特征,使其完全能够成为最具政策红利和就业潜力的专业之一。
(来源:工艺原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