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地市 财经 金融 房产 汽车 书画 艺术 教育 旅游 健康 文体

冯大中·国画 | 以虎为题、以笔墨为舟,将工笔的精谨与写意的洒脱融会贯通

中华网山东频道 2025-10-24 16:00:03

在中国当代书画的星空中,冯大中先生是一颗独特而璀璨的巨星。他以虎为题,以笔墨为舟,航行于工笔与写意之间,穿梭于山水与花鸟之中,构建了一个既深植传统又个性鲜明的艺术世界。探究冯大中的艺术,不仅是欣赏一幅幅精美的画作,更是走进一个关于风格独立性、生命性、民族性、时代性与持续性的完整美学体系。

《远瞩》中国画,90x68cm,1989,冯大中

冯大中的艺术世界,首先彰显出强烈的风格独立性。在数十年的艺术探索中,他成功地避开了两种陷阱——对传统的简单复制和对西方的盲目追随。他的工笔虎,精微处不失气韵,细密中蕴含空灵;他的写意虎,奔放时不失法度,简约中深藏意境。更为难得的是,他将工笔的精谨与写意的洒脱融会贯通,创造出一种既非纯粹工笔亦非纯粹写意的“中间语言”。这种独立性不是刻意的标新立异,而是长期艺术修炼后的自然流露,是艺术家内心世界与表现形式的高度统一。

《天地玄黄》中国画,250x192cm,2006,冯大中

在冯大中的笔下,无论是威震山林的猛虎,还是静谧安详的卧虎,都透出强烈的生命性。他画虎,不止于形似,更追求神似;不止于描绘虎的外在形态,更致力于表现虎的内在精神。他深入观察虎的习性,长期写生,将虎的每一个姿态、每一种神情内化为心中的意象,再通过笔墨外化为艺术的形象。这种生命性还体现在他的山水与花鸟作品中——山有魂魄,水有灵气,花有性情,鸟有神采。在他的艺术世界里,万物有灵,生命互通,形成了生机勃勃的生态系统。

《黄河之心》中国画,900x200cm,2021,冯大中

冯大中的艺术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具有深厚的民族性底蕴。他的作品承接了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与工笔传统,延续了从五代到近代的动物画脉络,同时又融入了自己对时代的理解。他画中的虎,不仅是自然界的猛兽,更是中国文化中的神兽,象征着威严、勇猛与吉祥。他的山水,延续了宋元以来的山水精神,却又注入了现代人的审美感受;他的花鸟,承接了文人画的雅致传统,又增添了生活的情趣。这种民族性不是简单的符号堆砌,而是文化基因的自然显现。

《齐鲁青未了》中国画,516x174cm,2025,冯大中

真正伟大的艺术从来不是脱离时代的孤芳自赏。冯大中的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他笔下的虎,不再是传统中单纯象征权力与威严的符号,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现代人文关怀——它们有亲情,有思考,有孤独,有温情。这种对传统题材的现代诠释,反映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结构。他的山水画,在传统意境中融入了现代构成意识;他的花鸟画,在文人雅趣中增添了生活气息。这种时代性使他的艺术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松风高士图》中国画,240x120cm,2010,冯大中

艺术的价值不仅在于一时的创新,更在于长久的持续性。冯大中的艺术生命已经持续了半个多世纪,而且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这种持续性源于他对艺术的虔诚态度和不断自我超越的精神。他从工笔到写意,从虎到山水花鸟,每一步都是对自我的挑战,每一次都是对艺术深度的开掘。他不设立终点,不重复自己,在持续的艺术探索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艺术语言,拓展自己的艺术边界。

《问月青天》中国画,180x95cm,2022,冯大中

站在冯大中的画作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精湛的技艺,更是一种完整的艺术哲学。他的工笔虎如《君临山野》《远瞩》《早春》《天地玄黄》《高山景行》,精微中见博大;他的写意虎如《问月青天》《月色双雄》奔放中藏精妙;他的山水《齐鲁青未了》《太行墨韵》《黄河三部曲》《林泉胜境》,雄浑中透出天地灵气;他的花鸟,梅兰竹松,雅致中见生机。这些作品共同构成了一个独立、鲜活、深厚、现代且持续发展的艺术世界。

《新松恨不高千尺》中国画,180x95cm,2024,冯大中

冯大中的艺术告诉我们:真正的大家,不是风格的囚徒,而是风格的创造者;不是传统的复制者,而是传统的更新者;不是时代的迎合者,而是时代的对话者。在他的笔墨中,我们看到了中国书画在当代发展的新可能,看到了传统艺术语言与现代审美意识的成功融合。这或许就是冯大中艺术给予我们最宝贵的启示——在全球化时代,中国艺术如何既保持自身的文化身份,又能与当代世界进行有尊严的对话。

文/杨嘉铭,艺术评论、策展、经纪人,来源:美术观察)

艺术家简介

1.jpg

冯大中,1949年生于辽宁,号伏虎草堂主人。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工笔画学会原会长、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原副主任、中国画学会原副会长、中国美协原理事、辽宁省美协原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老艺术家协会会长。

冯大中的作品《苏醒》、《母与子》入选《中国美术全集》;作品《苏醒》、《惊梦》入选“中国百年画展”及《中国百年画集》;有18件作品为中国美术馆收藏,另有数十件作品被国内外重要美术馆、专业机构及收藏家收藏。

  责任编辑:董硕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