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地市 财经 金融 房产 汽车 书画 艺术 教育 旅游 健康 文体

范存刚·大写意花鸟 | 以“天真”的眼观自然之物,作品呈现出淋漓尽致的生命元气

中华网山东频道 2025-10-24 16:05:58

书画首重风骨,故自青藤、八大以来,虽世代沿革,唯此唯大,后世学者,倡导不已。缶翁以画气不画形,伸写意之精神,张风骨之大旗,如无言天书,影响深远,学子迷之,达者悟之。存刚从余游廿余载,敏学笃行,颖悟圆通,遂成今日之境界。存刚重书法之研修,追寻本原,书写个性,用笔如切金断玉,迅疾清劲,凌厉超迈。点画提按,雍容果决,法脉开张,故其书自有气象。存刚纯以自书入画,书画合一,天然惟妙,其山水、花鸟、人物遂一涉笔,莫不精绝,此乃所谓气贯神随者也。凡画家状物,都有情理机趣之论,都有气韵骨法之说,唯知之深,方能不泥之。挥手之时,应势而出,似不经意,而天趣已得,书画三昧,存刚已得之矣。据此可知,鉴赏之功亦大有益于书画,而书画家纯以目鉴为主,展卷之时已知真伪,真才实学,不能有半点虚假。存刚经三十余年之历练,探伪寻真,百折不回,故有此目力,此亦书画成功之本也。中国书画成人不易,百年一瞬,数人而已,其中原委,亦如所论。

文/吴悦石,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吴悦石工作室导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绚烂的“传统”

——论范存刚大写意花鸟的新趣

在传统文化语境渐行渐远的今天,勿庸讳言,传统绘画原本的精神气象与艺术特质,已渐至抽象为简单的形式了。当主体人格逐渐强化,当绘画从心灵内省到视觉意义的呈现,这其实也正是整体中国绘画传统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话题。无论我们接受与否,但在这事实面前,如何去面对“传统”的象限,这更是每一位中国画家的特殊使命。

二十世纪以来,伴随着“西风东渐”文化浪潮的风起云涌,一些接受过新思想和具有创新意识的先辈画家们分别在自己的领域做了大胆的尝试,乃至于在“中西”之间做出“全面调合”,而且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进步。这种进步,准确地说,并非是创作出了一批具有“新观念”的作品那样简单,而是具有了一种有别于旧时代的一种多元的“美术观念”,虽然,在当时还是颇有阻碍,但今天我们回首眺望时,却会觉得这场“革命”的伟大意义之所在。

是的,当代中国画的征程就是在这样“节点”上上路的。两条线索和路径,一是沿习了西方美术观念的“中国画”,二是“抽象”为简单形式意义上“中国画”。这二者构成了整个当代中国画坛上的“新人文景观”。但问题是,前者仅关注题材,后者特别注意形式。而且人们时而还把这种“异化”视为“创新”去大加铃铃其声,这的确正是中国画在当代所处的“窘然之境”。

近来,头脑中一直在思忖一个问题:中国传统绘画的“出路”究竟在哪里?那天,看到存刚近期的大写意花鸟画创作,头脑中突发闪现出了一种奇异的精神景象,在那些情绪化了的“花团锦簇”里,我仿佛看到了“笔墨情趣”之外的另一种“新趣”。

在几十年绘画的道路上,存刚受到了严格意义上的“传统”训练,从孙奇峰到吴悦石先生,乃至于由此而上溯追寻的吴昌硕、齐白石、徐青藤等大写意名家的风格范式和笔墨技巧,他都在年轻的岁月里下过苦功夫,而且这也是他在近二十年里被当代画坛所关注的重要理由。

应该说,他是这一代人里,尚能承接传统中国大写意绘画香火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对“笔墨趣味”的讲究,他对“气韵生动”的追求,乃至于他对“得心应手”的理解,都的确做出了很好的表率和示范。而且最为关键的是,存刚始终能以“天真”的眼观自然之物,这是他笔下的“物象”不僵化、不模式化的精神基础。

在他的笔下,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构图”与“穿枝打叶”,更不是代代因袭意义里沾沾自喜的“小情趣”,他呈现给人的是一种博大的意象境界、一种淋漓尽致的生命元气,它发乎于心,应乎于手,最后跃然于纸上。

准确地说,它来自于心灵,最后也会走进心灵,这也是我们不能盲目“污名化”视觉艺术的理由,而且我们要说,大写意花鸟的视觉意义呈现,相对于其它品类则更为重要。这一点在存刚的绘画中也得到充分地体现。

存刚擅画紫藤、梅花,虬枝曼妙,老笔纷扬;他也更爱画鸡与鸟,点触渲染里,呈现一派生机。这些生活中的物象经他的概括与提炼,竟然化作云烟满纸,这也为他自在的心性和娴熟的笔性留下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创造空间,那些事物已不是简单的“物象”之属,也更早已脱却了植物、动物意义上的概念,它们是烂漫、是流美、是绚丽多姿、是浑然天成、是明亮里的一点小忧郁、是缤纷意象中的小感伤。恰恰是这一点,也使得存刚绝不仅仅是一位具有深厚传统修养的书画家,在人们的眼中,他更像一位具有多元视野、更具时代气息的艺术家。

我隐约地感知,他一直感兴趣于西方后印象主义绘画,不是美术史意义上的梳理,就是喜欢他们自然生动的态度。他也关注当代“写意油画”的动向,从中汲取自己的精神营养。开拓的视野,广阔的识见,加之他职业中“鉴古”的经验,这都使得他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蹊径来。

那天存刚告诉我,他最近准备了一些丙烯颜料和油彩,准备在画中一用。我觉得,这绝不仅仅是一种材料上的选择和简单的借用,而更应看作是一次打破艺术之间的壁垒和桎梏、走出一切僵化和被肢解了的“传统”的一次行动,而其意义是真正回到“笔墨”的自由与解放中去。

其实,历史上的“时空观”也仅仅是个概念而已,那么对于一位心智健全的艺术家而言,他会完全以精神的高蹈而超越世俗的偏见与认知,而最终走向心灵的归宿与原点。

期待存刚的创造走向更加自由的境地。


(文/王登科)


范存刚作品欣赏

微信图片_20251024091922_0.png



微信图片_20251024091922_0.png

微信图片_20251024091922_0.png

微信图片_20251024091922_0.png

微信图片_20251024091922_0.png

微信图片_20251024091922_0.png

微信图片_20251024091922_0.png

微信图片_20251024091922_0.png

微信图片_20251024091922_0.png

微信图片_20251024091922_0.png

微信图片_20251024091922_0.png

微信图片_20251024091922_0.png

微信图片_20251024091922_0.png

微信图片_20251024091922_0.png

微信图片_20251024091922_0.png

(来源:劉少白藝術館)

画家简介

“雅正气象(第四回):笔墨与时代——2025当代中国画学术邀请展”丨范存刚:“大”“写”且生“意”

范存刚,别署范迟。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央美术学院国际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征集委员会委员,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文物艺术品专家组专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董硕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