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地市 财经 金融 房产 汽车 书画 艺术 教育 旅游 健康 文体

“清华艺术+公开课”重磅开讲,杜大恺讲授写生艺术本源与当代实践

中华网山东频道 2025-10-25 15:14:43

10月19日,北京宋庄正帅空间内墨香氤氲,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培训中心主办的“清华艺术+公开课”迎来年度重磅课程——《杜大恺谈写生》。本次公开课特邀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国著名艺术家杜大恺先生担纲主讲,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张敢教授担任学术主持,吸引了来自清华大学校内师生、艺术爱好者及社会各界人士近70人参与,共同开启了一场关于写生艺术本源与当代实践的思想盛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培训中心主任谢绮红任课程主持。

活动以“现场即课堂”的独特形式拉开序幕。开讲前,杜大恺亲自执笔,他以院中太湖石为创作母题,在古朴院落中提笔作画。他运笔如刀,或皴擦点染表现太湖石瘦漏之姿,或泼墨挥毫勾勒其透皱之韵,将太湖石的自然造化与当代水墨的抽象表达熔铸一炉。

在正式课程环节,杜大恺围绕当代中国画如何践行“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的艺术创造理念,通过其个人在艺术写生过程中的经验分享,围绕“水乡、山、农村、异域”四个主题,展开他在水墨画创作与日常生活经验彼此之间在精神上的某种相互维持。他通过不同主题、不同地域、不同感受下的艺术写生经验,介绍其每一件艺术创作都有可依凭的现实经验参照,从而实现自己在艺术创作中“不重复古人、不重复今人、不重复自己”的创作理念。在谈到艺术境界论时,他援引晋代顾凯之的《洛神赋》、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以及齐白石的艺术为案例,阐述他对中国经典艺术的热爱与独到见解。通过写生作品的分享,杜大恺从艺术思想,艺术语言与材质媒介的选择、探索与应用经验方面,系统地讲述了他在艺术创作中,如何维系并超越历史与日常的视觉经验,从而从更大的意义面对现实与历史的存在。他在个人艺术经验上的这种系统性分享,对于中国当代水墨艺术的“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张敢在课程中多次穿插学术引申,形成主讲与主持的互动。当杜大恺谈及“写生不是简单的对景描摹”时,张敢也向观众谈起了他的观点,他说:“这恰恰突破了技法层面的写生观,构建起从'观物'到'观道'的认知升维。杜先生以毕生实践证明,唯有在写生中激活传统、创造新语言,才能真正实现艺术的当代传承。”对于观众提出的“写生与创作的关系”的问题,张敢说:“写生是创作的起点,更是创新的源泉。杜先生的写生观对当代艺术教育具有范式革新意义,它启示我们:真正的写生教学应该超越技法训练,引导学生建立与自然对话的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的创作人格。”

在课程的尾声,杜大恺的研究生、青年艺术家何先球引领观众移步正帅空间专题展厅。数十幅杜大恺教授的精品画作在此次活动中集中展出,既有早期写实风格的《太湖石意象》系列,也有近年来探索抽象水墨的《构成》作品。何先球从创作背景、技法特点、艺术理念三个维度进行导览,特别指出《太湖石意象》系列如何通过笔墨的浓淡干湿变化表现太湖石的肌理质感,以及《构成》作品如何运用西方构成美学理念实现传统水墨的现代转型。

这场持续四小时的艺术+公开课,杜大恺以“创作示范—理论阐释—展览观摩”的立体化设计,构建起从实践到理论再回归实践的完整闭环。本次课程,让我们看到了写生作为方法论的无限可能,更让我们理解了艺术教育应有的使命与担当。

暮色中,秋风掠过庭院,观众们不仅带走了对写生本源的深刻认知,更触摸到了艺术传承的温度与厚度。

(来源:清美继教)

艺术家简介

对话杜大恺 | 采风写生万水千山,依然走在中国画的现代化之路上……

杜大恺,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画院公共艺术院院长,清华大学张仃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书法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董硕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