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地市 财经 金融 房产 汽车 书画 艺术 教育 旅游 健康 文体

王谦 | 以学术耕耘践行守正创新

中华网山东频道 2025-02-22 16:36:41

书法家的职业道德与行风建设,落实到理论研究层面,我认为,就是要厉行严谨求实、踏实深入的学风和文风,以具有独到见解的学术成果回馈当代,以学术耕耘来实践“守正创新”的卓越理念。

有关书法家的个案研究,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特别是对近代书家的研究每年都有新的专著和批量的专题论文引发关注,形成新的、而且是可持续的研究热点。

微信图片_20250222115122.jpg

现将自己近年研究中的感悟略作小结,并提出建议:

一、聚焦研究对象,竭尽所能,扩张自己的学术视野

对近代书家,首先应有这样的认识:他们既是卓有成就的书法家,还是有史以来最后一代拥有深厚学问的传统文化人。这也是近代书家与当代书家群体之间的实质性区别。他们所拥有的学问,我们可能穷一生精力也难以达到,但是,只要在对他们的学问心存敬畏的前提下,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和学术交游圈,也就可以避免一叶障目、只就书法研究书法的狭隘弊端。

以我所作的沈曾植研究为例,寐叟的经学、史学、地理学、版本学、佛学、诗学等全面论著乃至札记、题跋、书信乃至零篇断简,都在阅读和掌握范围,并且他的老师、朋友的相关文献也都要划入应知、应读的范畴。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研究每年都有新的进步。

二、秉承“同情之理解”,与古人亦师亦友

近代书家所处的时代,与我们已相距一百多年。他们的学术环境与今天相比,有着实质性的不同。在慢节奏的传统社会,书法家读书、思考,乃至举手投足、为人处世的方式和濡墨挥毫、分行布白的思维轨迹,与当代研究者相比存在着天壤之别。

所以,对研究对象的“同情之理解”不能停留在口头或仅是抽象的主张,更要运用对历史文化的理解,“脑补”出那个时代书家的日常生活环境、交际习惯,这样才能祛除现代人的思维定式,避免将研究者对现代审美和交际方式的理解强加于研究对象,从而抛弃浅薄,让自己走进历史,与研究对象之间建立起亦师亦友的学术与情感关系。

三、面对难题,及时调动自己的书写经验

当代学者研究古代文献,往往要面对来自出版物的极大困扰。相信大家都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当代出版的书法文献的注释、讲解中,解读不到位甚至完全误读作者原意的情况十分常见。这导致当代学者特别是年轻一代,在论文写作中或人云亦云,或割裂文献上下文、断章取义,或在材料运用中张冠李戴,甚至将研究对象随手写下的一般性观点夸张成其一生中的重要创举而撰文宣传,以讹传讹。

这类问题的发生,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对古典文献的阅读理解能力欠缺,二是在研读文献时埋头于文献章句之间,被一些生僻字、难懂的句法绕晕了头,而浑然忘却了自己的书家身份。对后一种情况,在研究中遇到难解的问题时,只要及时唤醒自己的书写经验,用亲身的实践来验证自己对文献的理解,许多困难可能就会迎刃而解;有时甚至简单到只要拿起毛笔,试着按自己的理解来比划一番,瞬间就能够完成学术研究所必需的“证实”或“证伪”的工作。

四、保持学术纯粹,脚踏实地,不走捷径

学术研究的使命是创新,近代书家研究的路径是以专业意识的升华与书法创作实践相互交融。理论研究不存在真正的捷径,只有勤于寻找研究课题,一心扑在研究上,努力攀登,才有希望达到一个又一个新的学术新高。

注:本文为作者在中国书法家协会职业道德与行风建设委员会2025年工作会议“理论研究”议题的专题发言

(文/王谦,来源:李一书屋)

作者简介

20250109105324561286.jpg

王谦,艺术学博士,山东艺术学院书法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山东省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毕业于复旦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出版著述20余种。

获第七届“啄木鸟杯”中国优秀文艺评论奖,入选第八届中国书法“兰亭奖”。

  责任编辑:董硕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