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0日,由福建省美协主办的“2025·首届综合材料绘画公益研修班”邀请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罗礼平教授来到福州义序艺术中心(福建省美协美育实践基地)分享了一场学术讲座:《艺术创作与学术素养》。
罗礼平院长基于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体系,从创作动因、思维机制与学术素养三个维度构建起完整的艺术方法论框架:
艺术创作的三重动因:将艺术创作动因归纳为“言志缘情”、“畅神娱人”、“经世致用”三端,既强调三者的分野特征,又揭示其在创作实践中的交互性。这种动态关系与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观形成互文,展现了中国文人艺术精神的双重向度。
罗礼平院长现场指导创作
传统艺术思维的理论建构
虚静说:作为儒道佛思想交融的理论结晶,虚静说构建了艺术创作的心理基础。其“致虚极守静笃”的精神状态,为艺术思维提供了超越性的观照视角。
应感论:将艺术灵感现象概括为“天机”、“感兴”、“妙悟”等范畴,系统阐释其突发性、不可重复性与情感亢奋性的特征。强调灵感生成机制中生活积累、技艺训练与精神状态的辩证关系。
神思论:以虚静为前提,以外物感应为触发点,以情感驱动为核心,构建起中国传统艺术想象的完整理论模型。
《图-文》系列之一水墨综合100*136罗礼平
罗礼平院长将艺术创作过程解构为“意象孕育—意象生成—意象物态化”的三元结构,强调其理论特质分别体现为主体与客体的双向建构、审美意象的符号化过程及精神产品的物质转化。
《图-文》系列之二水墨综合100*136罗礼平
关于学术素养体系,罗院长构建了“历史观+理论感+跨学科+方法论”的四维架构:历史观涵盖文化地理演变、艺术发生史与学科专门史等维度;理论感整合哲学思维、创新机制与本体论研究;跨学科融合涉及心理学、人类学、材料科学等领域;方法论体系强调实证研究与思辨哲学的辩证统一。
《梦-蝶》水墨综合136*136罗礼平
该理论体系既保持了传统艺术理论的学脉传承,又通过现代学术话语的转译,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了具有范式意义的理论参照系。
中国美协综合材料绘画艺委会委员、福建省美协综合材料绘画艺委会主任张庆国主持了讲座和交流环节,并在总结时为学员们解析了罗院长入选第14届全国美展作品《梦蝶》的材料实验、形式探索及思维表达之间的关系。
(来源:福建省美协综合材料绘画艺委会)
画家简介
罗礼平
美术学博士、教授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美术馆馆长、博士研究生导师
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美术学类教指委委员
教育部高校师范专业认证专家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福建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
先后就读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长期从事区域美术研究和美术创作,主持或参与省级、国家级课题十余项。已发表20余篇学术论文。近年来,策划或主持十余场学术性美展和专题研讨会,在省内外高校及专业学术团体发表专题演讲20余场。
擅长水墨、彩墨与综合绘画,兼长书法,多件作品为省级以上专业场馆收藏,彩墨综合材料作品《梦·蝶》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