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近120篇随笔都是在近三年陆陆续续的单独发表,为了让每篇随笔能向社会比较完整的呈现桃花源概貌,所以不免存在着前后文章重复叙述桃花源的基本情况,难免给人有做广告之嫌疑——也恕我直言:作为粉丝,为何不能给自己心目中的偶像做点传播呢?同时,也给人以篇幅太长的感觉——随笔文字太长,影响到了阅读的吸引力,在流量、阅读量至上的时代略显“逆潮流”。
当今世界,打开智能手机就是瞬息万变的时代,因此阅读也就成了碎片化、快餐化。据说,打开微信里的一篇文章,2000字以内还有人耐心地、专注地看下去,超过2000字的文章其阅读量骤减。我刚入住桃花源撰写的随笔,都是抓住一个瞬间、一个老人、一个镜头、一个场面等等,有感而发,写下了几篇碎片化、快餐化的短文,颇受读者青睐,阅读量较高。随着养老生活体验的不断深入和全面,我撰写的随笔逐渐转向了力求全景式的纪实风格,弊端就是文字太长,挑战了读者的耐心力和注意力,影响到了阅读量,但是其优点也显而易见:一是内容丰富全面:体系相对完整,细节比较丰富,能够多维度、较深入剖析事物的各个方面使之更加透彻,让读者获得相对完整的信息,更能体现对深度真实与社会责任的坚守;二是阐述观点深入:长的篇幅就能比较深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思考,通过具体案例分析、理论论证等方式,让读者理解观点背后的逻辑,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在短与长写作中的不断变换,我深切感受到了写长不易、写短更难的体会。我的朋友、山东广播电视台资深记者温立斌再三提醒,一定要写短文,一定要压缩文字。但是,一旦一篇随笔成文后,自己又总是劝慰自己——何必在乎随笔的流量、阅读量,还是白纸黑字留下点能够天长地久的文字吧:通过文字记录下这些真实故事与思考,向全社会输出催人奋进的正能量,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或是反映出医养结合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努力唤起全社会对医养结合事业和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关注。
久而久之,我也就这么任性下去了:或长或短,有为乃用;关键是能否抓住社会的热点、难点、关注点、需求点——我2022年7月8日撰写的探究抱团养老随笔《“三院合一”,桃花源青岛市城阳区社会福利中心(青岛颐德康复医院)抱团养老的启示》一文近3000字,仅在《文化视界》网的阅读量就达到130万余人次。
(文/孙云早,来源:美篇@荒野隐逸)
作者简介
孙云早,笔名荒野隐逸、行者思虑、山野隐逸;男,汉族,1958年12月出生,祖籍平度市,出生地青岛市;在青岛中学毕业后上山下乡至莱阳市团旺镇,1978年考入大学并于毕业前加入中国共产党,获西安公路学院工学士学位,1998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毕业,2014年12月大连海事大学博士研究生肄业。
在44年工龄中,作为交通行业公务人员20年,2003年12月获批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职称;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20年,辗转5所高校。出版专著多部,发表专业论文及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文章诸多,曾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诸多奖项、记二等功多次等荣誉称号。
目前,仍有多个社会兼职。至今,一如既往秉持“待人真诚待堪称真诚之人、用心做事做值得用心之事”原则,继续放大着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