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地市 财经 金融 房产 汽车 书画 艺术 教育 旅游 健康 文体

顾群业丨闲话AI标识和人类创作认证

中华网山东频道 2025-04-29 15:22:54

随着《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即将实施,如何在AI日益普及的时代界定内容来源、确保信息透明度的讨论逐渐升温。这项旨在通过显式与隐式标识区分AI生成内容的规定,引发其在实践中可行性与意义的探讨。在此背景下,顾群业提出,与其标识浩如烟海的AI内容,不如反向思考,推行“人类创作认证”,以此作为对AI时代内容生态的回应。这两种思路,折射出我们在AI浪潮下面临的主体性焦虑与信任挑战。

《标识办法》的出台,其核心逻辑在于风险防范与责任厘清。面对深度伪造技术的潜在威胁、虚假信息的快速传播以及版权归属的复杂化,为AI生成内容打上标识,不失为一种解决方案。显式标识旨在提升普通用户的辨识能力,降低被误导的风险;隐式标识则着眼于技术层面的溯源,为平台管理、版权追溯和法律责任认定提供依据。这套机制尤其针对那些完全由AI主导生成或以假乱真的高风险内容,构建起一道必要的防火墙,维护网络空间的秩序与安全。从全球范围看,这也与欧盟《AI法案》等国际趋势相呼应,建立起负责任的AI治理框架。

然而,对《标识办法》的疑虑也并非毫无来由。主要的担忧集中在界限的模糊性与执行的复杂程度上。当AI成为无处不在的辅助者甚至创作伙伴,深度嵌入写作、绘图、编码等各类工具时,“AI生成”与“AI辅助”的边界难以精确划分。若对所有沾染AI痕迹的内容都进行标识,不仅可能导致标识泛滥而失去警示意义,也可能给审核者带来不必要的负担。执行层面,如何有效监测、确保合规,对平台和监管机构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战。

而“人类创作认证”的构想,其逻辑就显得简单一些:既然AI使用程度界限模糊,难以尽数标识,那么不如将焦点放在“人类创作”上。通过一套认证机制,为那些明确由人类独立完成、或在创作过程中由人类占据主导地位的作品提供身份证明。这种思路的吸引力在于,它更能满足市场对“人类智慧”或“手作温度”的需求,为特定的创作者和作品赋予独特的价值标签。以便在AI生成的汪洋大海中,开辟出一片标识“人类领地”的岛屿。

但“人类创作认证”同样不易操作。首先,“人类创作”的定义在AI工具高度普及的未来,恐怕会越来越难。一个使用了AI进行资料搜集、初稿生成、甚至风格迁移的作家,其作品还能否被认证为“人类创作”?认证的标准如何制定?由谁来认证?其权威性和公信力如何保证?其次,认证过程本身可能比标识AI内容更为复杂和主观,需要投入更多资源,且易引发争议。更重要的是,过度强调“人类创作”,是否会在无意中贬低人机协作的优秀作品,或加剧数字鸿沟,使没有获得认证的创作者处于不利地位?

审视两种路径,我们发现它们并非简单的替代关系,而是应对AI时代内容生态挑战的不同切面。AI标识侧重于风险管理和底线规范,目标是控制AI生成内容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人类创作认证则侧重于价值彰显和市场区分,试图保留和突出人类创造力的独特性。

或许,未来的内容生态需要的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一种更为多元和动态的策略组合。对于高风险的AI生成内容(如深度伪造),强制标识是必要的安全手段;对于一般的AI辅助创作,则需要更灵活、更侧重于伦理引导和行业自律的方式;而“人类创作认证”可能在特定的艺术创作、手工艺或强调原创性的领域找到其价值定位,作为一种市场信号而非普适规则。

归根结底,无论是AI标识还是人类创作认证,都触及了我们在技术飞速发展时代关于真实性、原创性和信任度的根本议题。这场讨论的意义,不仅在于找到最优的技术或法规方案,更在于促使我们思考:在人与AI日益共生的未来,我们如何建立一个可信的环境?如何既拥抱技术的潜力,又守护人类创造的核心价值?

这需要持续的对话、审慎的探索和富有智慧的平衡。

(以上内容由顾群业借助DeepSeek生成于2025年9月1日之前)

微信图片_2025-04-29_161536_049.jpg

艺术家简介

顾群业:从HCI到HAI,迎接设计革命

顾群业,独立设计师,博士生导师,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018届HCII-DUXU(国际人机交互设计大会)中国副主席、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科学与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卡通艺术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舞台美术学会新媒体艺术委员会委员。

  责任编辑:徐智勇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