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地市 财经 金融 房产 汽车 书画 艺术 教育 旅游 健康 文体

孙继业:孟蒙智斗谷正文

中华网山东频道 2025-10-22 15:28:43

近日,《沉默的荣耀》在央视热播,其中阴险狡诈的特务谷正文,抗战时期曾在济南日本特务机关当过汉奸特务,但他在自传中隐瞒美化了这段历史。曲阜师范大学教授孟蒙当年智斗谷正文,从日伪巢穴中营救出山东省战工委副主任李澄之和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机关总支书记马楠等领导同志,被誉为“少年英雄”。李澄之后来担任民革山东省委主委、山东省副省长,孟蒙曾任我大学老师。为创作长篇报告文学《烽火沂蒙山》,笔者专程采访看望过耄耋之年的孟老师,他亲口讲述了当年在隐蔽战线上与谷正文斗智斗勇的故事。

图片1.png

采访看望孟蒙老师

一、叛徒特务谷正文

谷正文,原名郭同震,1910年生于山西汾阳的一个地主家庭,1931年考入北京大学。“九一八”事变后秘密入党,成为中共北平学生运动委员会书记。1935年,被俘叛变成为军统特务。“七七事变”后,他随北平流亡学生来到济南,和陈荒煤、荣高棠、张瑞芳、阮若珊等人组成“北平学生移动剧团”。1939年4月,移动剧团编入八路军一一五师战士剧社,郭同震任剧社队长。1940年7月,战士剧社与战斗剧社、黎明剧社整编为政治大队,出身于富裕家庭、一向自负的郭同震因不习惯八路军的艰苦生活和得不到重用心怀不满。1940年9月,剧社到山东纵队司令部驻地马牧池慰问演出。一天晚上,郭同震因与同事吵架,就气呼呼地骑马离去,从此不知去向。

图片2.png

谷正文(二排右三)与北平学生移动剧团成员合影

1941年11月,侵华日军总司令官畑俊六大将亲率驻鲁日军第十二军司令官土桥一次中将到临沂坐镇指挥,纠集第三十二、三十六师团和独立混成第三、四、五、六、九等旅团各一部共5万余日军,向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山东省战工会、一一五师和山东纵队等领导机关所在的沂蒙山根据地,发动了规模空前的“铁壁合围”大“扫荡”,企图一举消灭根据地党政军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

八路军一一五师和山东纵队主力部队在罗荣桓的指挥下连夜突围转入外线。11月30日,山东省战工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陈明率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省战工会、省群团组织、大众报社、医院等机关人员和抗大一分校学员共2000余人,与日军一个旅团在蒙阴、费县交界的大青山遭遇,双方展开激烈战斗。

图片3.png

山东党政机关向大青山地区转移

大青山系蒙山支脉,位于沂南、费县、蒙阴三县交界处,主峰海拔686米,山势险峻。抗大一分校校长周纯全当即命令紧急集合,抢占大青山制高点,掩护党政机关非战斗人员突围。突围人员通过一条沙河,日军居高临下,凭借有利地形猛烈射击,敌机也反复俯冲扫射,炮火轰鸣,弹飞如雨,许多战士倒了下去,鲜血染红了草坡,染红了白沙,染红了河水。警卫连以排枪开路,后续队伍冒着炮火勇猛前进,用血肉之躯杀开一条活路,掩护滚滚人流突出重围。

图片4.png

抗大一分校指战员在大青山掩护部队突围

血阳西斜时,二号高地、三号高地相继失守。抗大一分校第五大队第二、第三中队几乎全部牺牲在阵地上。尾追而来的日军见大队人马脱围西去,像输红了眼的赌徒,凭借优良的武器和优势兵力,嚎叫着蜂拥而上,“围剿”、杀害所有活着的伤员。以长短枪、马刀对手无寸铁的机关人员进行惨无人道的屠杀……一时间,整个战场血肉横飞,300多名干部、学员血洒疆场。

省战工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陈明、一一五师敌工部部长王立人、抗大一分校二大队政委刘惠东、鲁中军区直属第三团政委刘清、蒙山独立支队政委刘涛、姊妹剧团团长辛锐,以及国际友人美国《太平洋事务》月刊记者汉斯·希伯等300余人壮烈牺牲。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组织部部长李林、统战部部长谷牧等500多人负伤。省战工会副主任李澄之和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机关党总支书记马楠等负伤被俘。

图片5.png

大青山突围纪念碑

李澄之,字若秋,1901年生于临沂一个书香家庭,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北伐战争开始后投笔从戎,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九师二十六团党代表、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政治教官、国民党山东省党部常委等职。抗战爆发后,任山东国民抗敌协会主任兼国民抗敌自卫军政委,率领一万余人的国民抗敌自卫军参加八路军,被选为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首席副主任、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参议员、山东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主任。大青山突围时,同行的警卫员等人先后牺牲,李澄之受伤被俘,和马楠等人一起被押解到济南千佛山下日军关押战俘的“救国训练所”关押。

1941年12月的一天,日军济南宪兵队特高课课长武山英一携郭同震和《大众日报》被俘人员陈某到“救国训练所”去,郭同震在被俘人员中发现了李澄之和马楠,就向武山英一告发了。原来郭同震不告而别后,化名谷正文,叛逃投靠了日军甲字第1415部队宪兵队特高课长、号称“济南之虎”的武山英一,成了一名汉奸特务。

日军占领济南后,在经二路邮电大楼设立司令部,在经一路津浦铁路大楼设立特务机关总部。网罗了一些亲日分子组织成立伪山东省公署,马良任伪省长,朱桂山任伪济南市市长,实行“以华治华”“以战养战”的殖民统治。为破坏山东人民的抗日斗争,还先后在济南设立了鲁仁公馆、泺源公馆、樱花公馆、梅花公馆、梨花公馆、凤凰公馆、林祥公馆、鲁安公馆等八大秘密特务机构,各有分工侧重。其中“鲁仁公馆”,主要负责对共产党情报的搜集及分化瓦解工作;林祥公馆,主要对国民党部队进行策反和诱降活动。而“泺源公馆”则是日军甲第1415宪兵部队直属的特务机关,其任务是协助日本宪兵进行谍报侦缉活动,负责人是日本宪兵队济南本部特高课课长武山英一。因机关设在西门大街72号泺源门附近,故名“泺源公馆”为其代号。

图片6.png

位于济南市经一路的原日本特务机关大楼

武山英一听到告密如获至宝,把李澄之带回宪兵队关押,并亲自审讯,用尽各种办法劝其归顺,许以伪山东省省长相诱,被李澄之严词拒绝。李澄之说:“让我当汉奸,没门!杀了算啦!不必浪费时间。”

武山英一仍不死心,多次找李澄之谈话,灌输大东亚共荣圈思想,企图拉拢利用他,李澄之都不为所动。伪保安副司令曹若山亲自宴请李澄之,请他“出山”,亦被李澄之拒绝。李澄之反而做起了他的工作,向他讲抗战必胜、日寇必败的道理,希望他能留条后路,暗中做一些对人民有益的事情,将来好立功赎罪。

为营救李澄之,山东分局敌工部拟以日军战俘交换未成。中共山东分局通过地下工作人员,带给李澄之八字指示“不死不屈,相机逃出”。李澄之按照分局的指示行事,不论武山用何种手段,他一概三缄其口,一语不发。武山费尽心机,阴谋始终难以得逞,最后把他和马楠分别软禁起来,将李澄之安排到谷正文的宽厚里寓所,由谷正文负责监管,企图通过怀柔政策继续感化他。

中共山东分局机关党总支书记马楠,是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宣传部部长陈沂同志的爱人,在大青山突围时,不幸负伤被俘。在武山英一审讯她时,马楠只承认在被服厂当工人,要求敌人“不要再问了,该杀就杀,该放就放”,表现得很勇敢。当时马楠手腕上的枪伤还没好,武山试图用怀柔政策感化她,就把她安置于芙蓉街13号蒋光野和丁洁夫妇家中养伤。

图片7.png

中共山东分局宣传部部长陈沂与夫人马楠在沂蒙根据地

二、孟蒙参加地下工作

丁洁是济南教会学校真光中学国文教员,她有一个学生孟蒙就住在隔壁,经常过来向老师请教,从而认识了马楠。马楠见他是个爱国进步青年,就经常给她讲一些抗日故事和革命道理,慢慢地熟了起来。

孟蒙原名孟昭成,化名孟波,经常以找国文老师借书请教为名,出入他们的院舍。又利用房主人上班,家中只有佣人的机会,与马楠单独相叙。马楠的爱国气节感染了他,使他产生了投身革命的意愿和到根据地上抗大的念头。在对房主人的拜会中,孟蒙也认识了散步至此的李澄之和陪同监视他的特务谷正文。

马楠伤好后,也被移转到谷正文寓所,与李澄之关押在一起。为保持联系,孟蒙决定进入魔窟探险。孟蒙是个文学青年,郭同震也当过演员,孟蒙为接近他带领一个爱好演戏的女同学登门求教。一来二去,他与李澄之、马楠两人常借听留声机的机会悄悄低语,就如何逃离交换意见。

一天,看守的特务们临时外出,仅有一个仆人留守院舍,李澄之告诉孟蒙他的弟弟李涛奉命前来营救他,但已被敌人识破,让他赶紧与其接头。李澄之从报纸边撕下一个小纸条,用铅笔写了“孟君回家,请助。”

李澄之被俘后,“抗协”领导人梁竹航、杨希文等找到李澄之的弟弟李涛,派他到济南相机营救。李涛曾任北京大学学生会执委和北平市学联交际部副部长,与谷正文相识。抗战爆发后,南下武汉,担任“中国青年救国团”宣传部长。武汉失守后,回到临沂参加抗协。

李涛夫妇来到济南,以西药行商身份,在东关般若庵27号租房住下,通过地下渠道和其表姐彭葆仁了解李澄之在济的情况。彭葆仁和伪济南市长朱桂山的女儿朱棣华是闺蜜,曾带李涛去朱棣华家做工作。孟蒙拿着李澄之写的纸条冒雨前往东关般若庵找到李涛,和他说了李澄之的情况。

1942年5月,李涛回根据地向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朱瑞、山东纵队政委黎玉等汇报了有关情况,又去和中共山东分局宣传部部长陈沂汇报了马楠的情况,陈沂让他设法营救马楠。朱瑞让城工部副部长王见新安排王松岩护送李涛回济南,并给法币40万做活动经费。

李涛到济南后,派妻子张茜琳去和马楠联系,被谷正文发现并受到监视。李涛找到伪保安副司令曹若山,请曹“念兄故交照顾一下”,又通过关系去找伪社会局局长王伯平。王伯平在济南聚丰德酒店设宴,安排李涛与鲁仁公馆主官木村义明会见。木村是日军华北方面军总参谋部第二课派驻山东仁部队第十二集团军军部的“对共调查工作班”(对外称“鲁仁公馆”)头目,专门负责处理“高级战俘”。

当时,日本驻军参谋部准备成立一个组织,企图打着和平、亲善、民主和自由的旗号,拉拢、麻醉青年知识分子,借此推行所谓的“革新运动”。日军参谋部指示宪兵队,要求由李涛出面成立这个组织。李涛认为日本人的组织可以反利用,就应允了,并要孟蒙和他一起利用这个组织,进行地下斗争。

1942年8月1日,中国青年协会在济南南关朝阳街21号成立,因在朝阳街,也称“朝阳公馆”,李涛任总干事,下设《中国青年》月刊和“中国青年剧社”,孟蒙带了王振国等几位同学加入进去。李涛向木村提出,要求把李澄之从宪兵队要出来,搬到“青协”来住。李澄之住到朝阳公馆后面的宿舍后,马楠以跟李澄之学习英文和参加青协活动为名来找他。这使他们经常得以接近,商量利用“青协”斗争事宜。“青协”成立一个月后,李澄之、李涛、马楠研究决定派孟蒙去根据地向分局汇报在济南的情况。

当时,孟蒙化名孟波,担任泰莱“实验区”“青协”支部负责人,以“在泰莱地区执行特殊任务”为由,由“鲁仁公馆”签发“联络员执行特殊任务”护照,盖有“仁字四二二一部队参谋部”钢印,可自由出入敌占区,便于到抗日根据地汇报情况。他利用这种特殊护照,先后营救了被俘的抗大军医唐璜和老红军干部钟瑞等4位同志,并输送了100多名知识青年到根据地参加抗战。

三、智救李澄之

9月下旬,孟蒙带着马楠给泰山区负责人刘莱夫、封振武和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朱瑞的三张字条找到了中共泰山区地委,先后到山纵四旅十二团团部、四旅旅部,受到四旅政委汪洋和泰山区专员赵笃生等同志的热情接待。后经鲁中山区,来到滨海区曲流河村,找到山东分局,见到了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宣传部部长陈沂和城工部副部长王见新同志,向他们做了汇报。他们赞扬了孟蒙的行动,充分肯定了他们对“青协”的反利用。并指示孟蒙返回济南,继续潜伏“青协”,创造条件完成三项任务:营救李澄之和马楠,团结、争取济南知识青年参加革命,搜集敌人情报。

城工部让孟蒙带回一些公开发行的革命书刊和有关资料,谎称这是他此行搞到的“情报资料”,以获取敌人的信任。回来后,孟蒙秘密向李澄之作了汇报,将带回的部分资料交给敌人,因而取得了他们的信任。

当时,泰莱区有自办良民证的权力。为了给李澄之、马楠秘密搞到证件,孟蒙准备好他们的照片,到办证的机要室谎称油印刊物,趁机偷了两个证件卡片,贴上照片。但钢印是在里间屋,门经常锁着。一天,孟蒙看没锁门,就故意油印刊物至中午,让他们先下班,而留他们一人相陪。孟蒙给了他点钱,让他去买烟抽,并让同伴王振国放哨,他急忙进内屋在证卡上加盖钢印。

图片8.png

1942年,孟蒙(左)与王振国合影

弄好了证件,孟蒙又对济南四面关卡和公路、铁路车站进行秘密侦察,和最信任的同伴王振国研究营救路线,最后确定从济南城南关卡出逃,又反复研究考虑了营救的全盘计划。

1943年7月,中共山东分局电谕泰山地委书记林乎加,要求派兵协助孟蒙营救李澄之和马楠。林乎加找到孟蒙商量营救方案,决定派历城县大队和军分区武工队随孟蒙行动。孟蒙建议,县大队在离济南较远的南部山区仲宫一带埋伏,而武工队便衣在济南南郊的玉函山接应。

孟蒙和部队昼宿夜行,数日后至济南南部山区。次日早晨,孟蒙进城,联络上了李澄之和马楠。李澄之出于种种考虑,决定他留下掩护,让马楠先走。

下午6时,孟蒙和马楠分散来到经五纬二路口大观园附近的一茶馆汇合,继续南行。到四里山哨卡前,孟蒙向日伪军警出示通行证后安全出城,经过八里洼、十六里河、大涧沟等大小据点,来到距城十多里地的分水岭,山坡上有2个便衣在等候。见到山坡上人影,孟蒙即举左手,对方举右手。对上暗号后,武工队员看到马楠左胸前的别针标记后确信无疑,就率领她们穿山越岭到达仲宫,然后由县大队护送到根据地。

8月1日,马楠从泰安地委回到山东分局后,向分局领导汇报了敌区的情况。9月,泰山地委副书记张洪涛约孟蒙传达分局指示:让他营救李澄之,一起回根据地。在出走的前夕,按照约定,在四里山畔一个小饭摊上,孟蒙和武工队的一个向导相会,商议了接头计划。第二天傍晚,在纬二路南端,孟蒙和悄悄溜出来的李澄之相会,顺利通过了四里山哨卡。由县武工队护送到泰山地委驻地,然后去了鲁中根据地。

李澄之和孟蒙受到鲁中军区司令员王建安、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委罗舜初、组织部长高克亭、行署主任王子文等同志的热情接待。孟蒙年仅16岁,就做出了这样的英雄事迹,一时被誉为“少年英雄”,被推荐到山东抗战建国学院学习,创作了中篇小说《硬汉》,在《山东文化》月刊上连载,成为解放区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文/孙继业,山东省原副省长,现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山东省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委、山东省委主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来源:山东人民出版社《烽火沂蒙山》)

  责任编辑:董硕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