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美术馆“何以燎原——‘山东风土人情油画’文献研究展”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听策展人详细介绍......
2024.07/16-08/25
三楼C1-C3展厅
Exhibition Hall C1,C2 and C3, the 3floor,
Shandong Art Museum
策展人语
策展人王琛璐
山东美术馆策展部副主任
由山东美术馆自主策划的“何以燎原——‘山东风土人情油画’文献研究展”,作为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入选项目,是立足馆藏本土美术资源,首次尝试从对本土历史事件的挖掘入手,聚焦地域美术研究的一次展览。此次展览的策划与实施,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重新梳理,对系统的学术研究成果和收藏体系建设的集中展示。本篇从展览的策划缘起、历史事件的再梳理到展览的最终呈现三个方面,对展览进行详细介绍。
策划缘起:以“山东风土人情油画展”历史事件为线索的研究与收藏
2013年,山东美术馆馆刊《山东美术》在山东著名美术理论家孔新苗先生主持下,提出了推动口述山东美术史的选题。围绕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美术史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山东美术馆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访谈。同年春天,山东美术馆郭振宇与崔文涛到山东艺术学院老校区,对杨松林先生就20世纪80年代的“山东风土人情油画展”的来龙去脉展开深入访谈。访谈就展览背景、实施过程、参与人员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和整体的认识。同时,从杨松林先生手中得到了大量当时关于这个事件的画册、笔记、文件、书信等珍贵文献资料。围绕访谈和相关资料,山东美术馆推出了访谈文章和其他理论成果。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推动,就是山东美术馆收藏工作围绕这个事件为线索,展开了长达近十年有意识、有组织、成系统的作品收藏。
山东美术馆自1977年建馆,这在全国美术馆界都是一个比较早的存在。在历届领导班子的主持下,一直致力于系统性藏品体系的建设。尤其是自2011年文化和旅游部推出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以来,通过项目扶持的方式,引导美术馆展开对藏品的研究和利用。这助力全国各地新建美术馆在藏品的研究与利用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13年山东美术馆新馆建成后,馆舍条件、经费投入、收藏机制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让美术馆更有条件,也更有能力去主动开展更大规模、更大体量、更多类别的精品收藏。统计来看,山东美术馆策展团队依托藏品,有意识地策划了2018年的“水彩在山东——山东美术馆馆藏山东籍水彩画作者作品选展”,2021年“继承与流变——民间美术元素在当下创作中的应用研究展”,2022年“观此青绿——山东美术馆馆藏生态文明主题绘画作品展”,2023年“山水·时代·观看——山东美术馆馆藏山水画研究展”多个展览,顺利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
策展人王琛璐接受媒体记者采访
新时代以来,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国家大力重视公共文化事业,美术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就全国公立美术馆来看,各省各自治区基本上都有一家省级美术馆。经济较好的省份,各地市也开始逐渐拥有了自己的市级美术馆,甚至县级美术馆也屡见不鲜。美术馆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文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尤其是对于广大观众来说,已经成为他们假日休闲的一个重要去处。有了面积宏大的场馆,如何策划展览,成为了党和人民在伟大的新时代,交给美术馆的新任务。这促使美术馆行业的发展,从以往传统的、展览馆的形式,向专业化、现代化发展方向转变。
2023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美术馆的老专家老艺术家的回信中提到:“在高质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质服务上下功夫”。这促使山东美术馆基于藏品,展开对以往不同项目的分析。从长远发展规划出发,立足本土美术资源、聚焦地域美术研究、挖掘自身优势,尝试运用不同的逻辑脉络串联藏品,发出基于地域美术研究的学术声音、表达态度和思考角度。
策划原点:对“山东风土人情油画展”历史事件的再梳理
在前期口述山东美术史的研究基础上,策展团队重新对“山东风土人情油画展”的资料进行了梳理。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吹来了西方纷繁复杂的艺术风格与思想观念,在我国产生了激烈的碰撞,美术界再次呈现出非常活跃的整体生态。这影响了山东一批饱含艺术理想的前辈艺术家,带着澎湃的热情聚在一起,怀着“把山东油画搞上去”这样一个充满责任感与使命感的目标,于1980年7月4日成立了山东油画壁画学会。学会中有山师、山艺专业艺术院校的教师,部队的专业画家,青岛、枣庄、潍坊、德州地市以及省直系统的专业人员,如赵玉琢、陈皋、曹昌武、姜宝星、杨松林、秦大虎、王笃正、路璋、曲佩林、曲志刚、张洪祥、王立志、张宏宾、张一民、李广元等前辈艺术家。
杨松林(右)与王琛璐(左)在展厅内分享展览相关文献资料
为了打响至关重要的第一炮,在多次热烈讨论后,他们决定举办学会的首展“山东风土人情画展”。为此,有计划地展开了分六路去沂蒙、泰山、胶东、崂山、菏泽、微山湖等地,深入体验生活,搜集创作素材,进行写生采风。之后他们分别在济南和青岛两地,举办了第一次草图观摩会和第二次草图观摩会。尤其是在青岛进行的第二次草图观摩会,邀请到了理论家王朝闻、邵大箴、叶朗等人,对草图进行了审看、建议和指导。完成终稿后,1981年11月23日,由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家协会山东分会(今山东美术家协会)主办,“山东风土人情油画展”在济南进行了首展,华君武、张士增、曹振峰、文国璋专程出席。展览一经推出,得到了艺术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先在1982年9月25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晋京展,由于展览受到广泛关注,又赴浙江、福建、云南等国内多地举办巡展,随后又在原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的组织下,开展了加拿大、奥地利、墨西哥、澳大利亚等国外多地进行了巡展。
通过对这一集体创作活动的再梳理,策展团队观察到:
1.就时间节点来看,“山东风土人情油画展”从最终发起到后来的巡展,不仅是一个展览,更是改革开放后山东美术首次对外发出声音的集体事件。
2.就它确立的“以人为主,以人的生活为中心”“表现山东的典型风光”“以现代为主,是八十年代的风土人情”题材主题、基调、风格等创作方向来看,这形成了山东油画立足生活、扎根人民的现实主义基因。
3.就参与人员来看,历经多年,像当时的学生群体闫平、王克举、王玉萍、杨庆义、宋齐鸣、陈建华、王衍成、徐彦洲、李维凯、常勇等人,有的成为了世界知名的艺术家,有的成为了中国油画界中的重要代表人物,有的迅速成长起来成为高校教师,这些人逐渐走向更广阔的领域,同时为山东油画聚集了一批前后接续、代际相递的核心力量,对山东油画教育发展产生了持续且深远的影响。
对比过去和当下,我们发现,这些作品,是以山东本土的风貌为主要描绘对象,用情用心关注时代发展、关心人民生活,对生活中的人民与情境的再创作。既有学校教师带领学生走进乡村,用现场采风结合教学,对艺术创作过程中遇到的中西之争、僵化概念化的问题回应;又有其他身份创作者对各自生活感受与观看角度的表达。他们用作品回答了身处时代变化中的艺术家,是如何以澎湃的热情,坚守对艺术的理想。无论是当时他们所想到的艺术创作之中遇到的问题,还是他们自身对山东油画发展的深切责任感与使命感的精神内核,在四十多年后的今天来看仍然具有跨越时空的生命力。由此,策展团队带着对这一历史事件重新梳理之后的所得,依托前期口述山东美术史的积淀,结合山东美术馆馆藏体系的建设,以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山东风土人情油画展”为研究基础,展开了策划。
展览呈现:“何以燎原——‘山东风土人情油画’文献研究展”对过去与现在的线索串联
在对文献资料、历史事件、馆藏作品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之后,策展团队取材于毛泽东主席的名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的诗词意象,以设问的修辞方式,以藏品为主体,确定了“何以燎原——‘山东风土人情油画’文献研究展”的名称。通过对馆藏作品序列的整理,最终择选出74幅油画作品,结合由杨松林先生提供的、山东美术馆收藏的文献资料与实物,分为“源流汇聚”“欣荣相依”“同频共振”三个版块,进行了最终呈现。
第一版块源流汇聚,主要展出20世纪80年代“山东风土人情油画展”期间的作品18幅以及丰富的文献。力图清晰反应活动全貌、综合展示活动成绩。主要包括参与活动的前辈艺术家的会议记录、往来书信、品评文章、获奖证书,及山东美术馆馆藏画册等文献图文资料。其他中青年油画家彼时参展的作品复制图片。以文本与图像两方面的材料,全景回溯这一对山东油画具有重要源流象征意义的事件始末。
第二版块欣荣相依,主要展出21世纪前后,山东油画家坚持“山东风土人情油画展”创作指向、受到“山东风土人情油画展”明确影响的作品27幅。主要从艺术家前后所体现出的一致性出发,择选与第一版块相重叠的艺术家如张洪祥、杨松林、陈国力、秦大虎、姜衍波、闫平、王克举、王玉萍、杨庆义、宋齐鸣、刘青砚、陈建华、王力克等,以及如孔新苗、迟海波、朱刚、徐青峰、马蕾、崔先进等人创作的具备“山东风土人情油画展”美学面貌的同类题材作品,对比展示艺术家不同时期的艺术面貌,展现他们在各自艺术生涯中的艺术观念的变化。
第三版块同频共振,主要展出新时代以来,今天的山东青年油画家与“山东风土人情油画展”精神遥相呼应、一脉相承的优秀作品29幅。时代的变化,促使当代山东青年油画家尝试在已习得的纯熟技巧之上求新、求变,转向对个人艺术语言的深入探索,以具有差异化的语言体系体现在创作结构中。从描绘乡间村民到身边市民,从描绘舐犊情深到家庭一隅,从绿皮火车到现代化交通工具,无论山东油画的艺术面貌与艺术风格如何变化,一直未变的是关注生活、关注人民的现实主义视角。它并没有脱离开对身边生活的观察,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描述,它的核心基因仍然是扎根生活、贴近人民、贴近现实。这与“山东风土人情油画展”呈现为同频共振的动人景观。
而展览版块名称设置和作品划分,同样需要对应展陈空间,结合主题进行展陈视觉设计。例如在第一版块中,展厅以外墙文献、展厅内的作品图片墙、飘动的文献装置结合实物展柜,以及流线型的长条桌面来进行了综合设置。尤其是对长条桌面的呈现,是取绸带的形式,一方面择选的是历史上参加“山东风土人情油画展”的作品图片,另一方面节选与活动相关的艺术家、理论家,如吴作人、艾中信、杨松林、涂克、孙美兰、孔新苗等人,对“山东风土人情展”的理论评述,试图用作品图片结合文字两方面的形式,链接对这个展览的历史研究与当下呈现。
以上对这个展览的各个方面的设置,最终是想通过一个立体的方式,以对本土历史事件为研究原点,结合历史文献资料,串联四十多年来立足本土、深入生活、关注现实的优秀馆藏油画作品,综合展示20世纪80年代至今山东油画的衍变。试图通过这些前后相继的艺术家所创作出的作品,带领观众感受不同时代艺术家的作品面貌虽然有所变化,但不变的是他们关注生活、关注人民的现实主义视角。试图为改革开放后山东油画的发展、高校教学体系的建设、人才的培养,多方面的内容,提供一个从“山东风土人情展”而来的观察角度。给出我们所理解的,改革开放以来山东油画乃至于山东美术有序发展的规律性答案。
结语
从策划到最终实施,是对山东美术馆各个环节工作的一次综合考验。是否具有鲜明的学术定位、专业的展陈设计团队、布撤展的无缝衔接、良好的协作能力、快速精准及时的新闻宣传推广、结合实际的公共教育、全力托举的工作人员等等,都决定了展览是否能够从策划到实施顺利进行。展览已经开展一周,隔着四十多年的历史,我们的前辈和今天投身其中的这群新时代美术馆人,共同体会到做事情所需要付出的热情、坚持与时间。这是我们时隔四十余年的一次同频共振。
(文/王琛璐)
(来源:山东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