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梅的历史悠久,早在7500年前的河南省新郑市裴李岗遗址就发现了碳化梅核。中国梅文化独具特色,梅花被誉为“中国民族精神的典型载体”,其深厚的人文内涵和美学价值,以梅为主题的文化艺术作品在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中国野生梅在中国的分布范围很广阔,川、滇、藏交界的横断山区是梅的自然分布中心。其中云南省的古梅资源最为丰富,永平县又是云南古梅重要的种植资源基地。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唐建教授自幼喜爱梅花,他的寻梅足迹遍及大江南北。由于云南古梅资源最为丰富,唐教授先后在各地寻访古梅,寻访到了许多并未记录在册的千年古梅。他在寻梅、访梅、画梅、护梅、咏梅、师梅过程中乐此不疲,有“梅痴”之称,许多珍贵的古梅在他的努力下被发现并得以保护。2006年他便到花桥村寻访古道元梅,他几乎走遍了永平的山山水水,无论崎岖山路、深山幽谷,凡有古梅消息,虽远必达。近十年的时间里,唐建教授先后在永平发现了尚未记录在册的唐、宋、元、明、清五朝古梅。永平“中国古梅之乡”的美誉渐为外界所知。
近些年来,他又带领团队将满腔热情为老区人民乡村振兴和发展出力,先后组织了“中国梅花精神文化论坛”“中国梅花精神文化学术研讨会暨名家画梅邀请展”等全国性学术活动,邀请全国各地的著名画家、文化学者、媒体记者、植物学家、企业家雅集永平,以古梅为媒介帮助乡亲开发旅游项目,赋能乡亲脱贫致富奔小康。每年都会在古梅画馆举办“唐建教授师生画梅艺术展”,新春佳节都会为村民举办学术讲座、艺术辅导、义务授课,尤注重扶智帮困,还办起了花桥乡村美术图书馆。每年新春佳节都会走访贫困户慰问困难村民,为村民义务书写春联等活动。《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争相报道。如今的花桥已经成为网红打卡胜地,各地爱梅人士、游客纷至沓来,络绎不绝。

永平花桥元梅盛放

2006年唐建教授于花桥小学内所摄花桥元梅

阿腰寨唐梅
十年寻觅未称痴
寻梅、访梅、护梅、画梅、咏梅、师梅已成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唐建教授的标签。
唐建教授自幼喜欢梅花,大学期间受一代大家于希宁先生影响,开始了寻梅画梅之路。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唐建教授已初次到云南寻访古梅,2006年来到永平花桥访古梅。这源于唐建教授痴于梅花、友于梅花、师于梅花。2018年前后,唐建教授在寻访古梅过程中发现了唐梅、宋梅、元梅、明梅、清梅五朝古梅。由于部分古梅生长环境恶劣、面临砍伐等情况,他下定决心保护古梅。他向相关部门反映情况挂牌保护、寻觅专家鉴定、联系爱心人士、组织人员施救,并义务给古梅题写碑记,组织刊石立碑。
唐建教授作为一个画家,他深入生活、扎根生活,以自然为师。他的脚步遍布云南古梅树下,花桥元梅、打鹰山唐梅、澜沧江畔宋梅、南大坪古梅群、盘龙寺元梅、保合宋梅、东山明梅都是他所写生的对象。唐建教授不仅描绘梅花形象,更深挖梅花品格、梅花精神,组织多次中国梅花文化精神论坛活动、全国名家画梅活动。
诗是一个国家、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象征,历史上歌咏梅花的名句不胜枚举。唐建教授在寻访古梅的二十年间,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记录成诗:“寻梅不辞三百曲,但见江畔岭头霜。又是一棵千年古,草杂难掩扑鼻香。”又如“前年访古不逢时,今日重来雪满枝。纸上空叹风雅少,冰心只许月光知。”再如“十年寻觅未称痴,频向苍山问雪枝。岁暮风寒归路远,此心梅月两相知。”时至今日,唐建教授歌咏梅花的诗歌已达百余首。
每年寒暑假,唐建教授组织博士、硕士、访问学者、高研班等学员,共赴永平写生,向古梅学习、弘扬梅花精神。团队以花桥为中心,往杉阳等地辐射。长此以往,唐建教授所带领的硕博团队也逐渐形成了爱梅、护梅、画梅风气,形成了风格鲜明的“古梅画风”。

唐建教授在寻梅路上
咏梅
诗是一个国家、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象征,诗词凝聚着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民族精神,它是一切文化艺术审美之结晶。古今中外,喜爱梅花、寻访梅、吟咏梅、写梅、画梅的人,不胜枚举,其中也有不少诗词成为了千古流传的名作。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诗句家喻户晓。伟人毛泽东“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更是写出了梅花崇高的品质。习总书记常常引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等诗句激励青年人。
唐建教授是集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学者型画家,他在访梅的二十多年间,创作了百余首梅花诗,《忆永平》、《元梅》、《寻梅》、《论画梅》、《晨起探梅》等都是在访梅期间所作。这些诗都是唐建教授的真情实感的表达,是唐建教授对梅的“痴情”和“热爱”,也是他多年寻访守护古梅艰辛历程的沉淀和感悟。

2021年唐建教授在唐梅树下写生
唐建教授有诗《晨起阿腰寨探唐梅》:
画家行早望星华,衣袖飞霜脸映霞。
山对晋唐千里月,庭闲老树万枝花。

2020年春,唐建教授夜宿花桥农家,见火盆与斗茶,即兴作诗:
千年梅子酒,土罐夜斗茶。
柴火塘前坐,月明映疏花。

2020年春,唐建教授于洱源访梅,即兴作诗:
远望玉屏雪满山,洱源寻觅不辞难。
车行漫漫疑无路,一阵梅香透骨寒。
云南咏梅诗精选
序
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象征,诗词凝聚着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民族精神,它是一切文化艺术审美之结晶。诗画相合是高尚、纯粹且无功利的,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的,我认为"画为体诗为魂",它如艺术的完美双翼日久而弥新。
孤山寻梅不遇
未许清思到越溪,
孤山月下唤梅痴。
何人聊寄三千梦,
但见扶疏第几枝?
花桥画梅有感
前年访古不逢时,
今日重来雪满枝。
纸上空叹风雅少,
冰心只许月光知。
江畔野梅
寻梅不辞三百曲,
但见江畔岭头霜。
又是一棵千年古,
草杂难掩扑鼻香。
别赠岭南方楚雄先生
博南生薄雾,置酒夜阑灯。
鲁东唐子建,岭南方楚雄。
坐忘梅半落,画毕月初升。
敢作来年约,从今夜梦冰。
忆永平
一样痴心系永平,
几时寻觅看云行?
但求半醉农家老,
却闻深潭野鹤鸣。
入夜不知霜月冷,
经春始觉日光明。
何人修得花似锦,
梦到梅山了此情。
咏澜沧江畔大木厂宋梅
老梅何所似,
卓卓若仙翁。
今日雪霜立,
千秋一笛中。
黑龙潭访唐梅
滇中访寻故自迟,
龙潭岭上见高枝。
唐梅宋柏明茶伴,
坐久相思过碧池。
辛丑盛夏访花桥元挴
山寺空幽客不来,
冬衣霜雪夏生苔。
今朝相识共秋月,
明日为君报岁开。
静夜思
苍莽博南路,愁心与客齐。
风随白云近,泉入黑潭西。
树老青梅小,草香黄麦低。
披衣望夜月,似有子规啼。
泥草塘观梅有感
老梅独立泥塘丘,
但见枝丫向暮愁。
寂寂疏花连昼夜,
铮铮铁骨历春秋。
月光徒作冰霜气,
日色不随车马流。
几度空叹无觅处,
对君始悟此山幽。
观唐梅雨过现彩虹
雨霁飞虹见,唐梅分外清。
几人修到此?雪树笔端生。
咏晋宁盘龙元梅
滇国人文地,千年旧祖庭。
寒柯引苔翠,玉影伴灯青。
疑似盘龙卧,应缘崇照龄。
况乎怀抱子,雪夜写心经。
扎美寺洛桑师傅传来扎美寺古梅图有感
僧传春信息,边地玉花开。
何日曾相见?时时入梦来。
湖光辩清影,梅老印苍苔。
千里念霜雪,诗心月映台。
江心寺观晋梅
李白诗词印客心,
高僧支遁植梅林。
禅师千载春风约,
幸有孤根传至今。
游祥云九鼎山
滇西逢谷日,佳友自携从。
南北识双塔,古今开九峰。
梅仙三百载,松柏万千重。
回望苔痕迹,云深似闻钟。
雨后访和睦村
云烟边地山径斜,
雨里村墟见此花,
泉水且循林下绿,
雾光追逐浦中霞。
初生麦叶凝寒露,
千载霜柯发紫芽。
梅树伴茶颜色好,
只缘身在傍溪家。
松鹤村画梅
白云村舍半山中,
松竹深深映粉红。
此地却忘尘世事,
且将玉雪共清风。
夏日访滇南保和玉天古梅
滇南古雪图中传,
今日相期访玉仙。
云外溪山墨痕绿,
竹西曲径道心圆。
莲花一棹沐风雨,
梅树千年拂翠烟。
看惯世间荣乐事,
缘来长驻伴君前。
丽江黑龙潭画梅根
吐玉含珠黑水湾,
修篁锁翠荫南山。
悠悠花落他乡客,
闲写梅根醉不还。
虚云寺访惟升和尚画明梅
闻道山翁千百载,
虚云殿外数枝开。
霞客游记人文境,
担当墨翰金石苔。
云卷云舒自然渡,
春华秋实不期来。
心思且付水中月,
梅下啜茶僧辩才。
师梅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画家学习创新的必由之路,唐建教授二十多年以来寻梅、访梅、画梅正是“师法造化”的践行者,是以古梅为师的先行者。
唐建教授在绘画过程中,不局限于古人画谱所记录的方法,而是师法古梅,通过全景式的构图、枝干的纵横穿插、苍劲浑厚的笔墨,突出古梅的“苍厚”“繁茂”“向上”“高大”,体现出老梅的“野气”“士气”和旺盛的生命力。他以一种全新的笔墨语言来体现古梅之姿、古梅的顽强,一改文人小笔触的秀逸,而是大笔挥毫,浓淡干湿,笔墨淋漓。这正是唐建教授二十年如一日以古梅为师所体悟的。
唐建教授遍访云南古梅,从黑龙潭到花桥到澜沧江畔到红河再到洱源,庙宇古刹、田间地头、深山老林的古梅都是他学习的对象。同时,唐建教授所带的博士、硕士、访问学者等成员,也跟随唐建教授的步伐以自然为师,以古梅为师。

2019年1月唐建教授于博南古道博物馆内示范梅花画法

2019年1月唐建教授于博南古道博物馆教授梅花画法

2024年1月唐建教授于博南古道博物馆内教授梅花写生方式

2025年1月唐建教授于博南古道博物馆内示范写生技法

2023年12月唐建教授在博南古道博物馆内示范梅花画法

唐建教授于花桥古梅画馆点评学员的写生作业

唐建教授于花桥古梅画馆为学员修改作业

2022年1月梅友公社迎春古梅画展在古梅画馆开幕

2022年7月唐建教授与博士硕士团队在古梅画馆整理院子移栽花草

2022年1月中国艺术研究院唐建教授在古梅画馆内开展讲座
为永平县书画爱好者花桥村民普及书画知识梅花文化
展览现场





(来源:梅友公社)
画家简介

唐建,文艺学博士,1965年生,山东人。中国艺术研究院二级教授、花鸟画创作研究方向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山东大学教授、中国书画美学方向博士生导师,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特聘研究员,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客座教授,山东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河北美术学院终身教授等。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展览演出中心主任,国画院画家。
曾先后在中国美术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以及美国、日本、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和地区举办20余次个人画展。提倡理论与实践并重,撰写的 20余篇学术论文分别发表于《新华文摘》、《文艺研究》、《中国社科文摘》、《社会科学战线》、《文史哲》、《福建论坛》、《山东社会科学》、《兰州大学学报》、《东岳论丛》、《美术观察》、《中国政法大学学报》、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美国)等学术期刊。书画作品多次刊登在《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大公报》、《人民画报》《美术》《美术观察》《国画家》等报纸、杂志。出版学术著作3部、书画集10余部,主编书画集多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