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新疆之行,张春新待了两个多月。他一路寻找,一路感受,以速写记录下全部的美好和感动。当他连坐几天卡车,从哈什穿过大戈壁回乌鲁木齐时,他还在一路画着。为了记下更多的美好,他竟以数电线杆的方式,制止打瞌睡。
回到乌鲁木齐市,他拿出最新画的厚厚的速写本,让朋友们再次斧正之。这次得到的评价是,“有了羊肉串的味道”。
西部之行是一大节点,让张春新学习并验证了,撷取区域文化符号的重要性。
他说,有人画唐代人物,竟然是宋代的服饰,还有南方画家画北方冰雪,北方画家画南方山水,总觉得不是那种味儿,这都是对区域文化符号洞察提炼不够造成的。
新疆人物速写(1986)
让他受益终身的是,在深入生活,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他明白了,速写才是真正的淘金,从生活中提炼的区域符号,是作品的特色和生存空间。那次新疆速写,成为他成长中的经典案例,在他后来撰写的《速写教程》中,多有选录。
1980年代中后期,黄桷坪过剩的艺术氛围,和直入云霄的电厂浓烟一样,让人想入非非。知青上岸的张春新,却无暇他顾,每日精进,充实而紧张。
作为青年讲师的他,越来越感到,提升艺术素养和人物画技法的紧迫性。白德松教授让他外出进修,重庆美协时任副主席马振生建议去中央美院。然几经辗转,他于1989年9月,进入了浙江美院(后来的中国美院),拜在人物画大家吴山明、刘国辉、冯远、唐勇力、吴献生门下,同时也认识了尉晓融、王赞、胡寿荣、徐墨等名家。
和吴山明恩师合影(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