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张见&韩茂远:在研究临摹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中国山西广胜寺壁画《药师佛佛会图》过程中发现的若干问题与推论

张见&韩茂远:在研究临摹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中国山西广胜寺壁画《药师佛佛会图》过程中发现的若干问题与推论
2025-04-25 15:35:45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单凭构图规律推导化身佛朝向问题可能不足以令人信服,也可根据画面中的残留图像对其缺失信息进行进一步地论证。虽然化身佛的面部已漫漶不清,但庆幸的是,画面中还残留了一只完整的佛耳,将其分别与画面中其余五身的佛耳造型相比,可以看到,这只佛耳的造型略宽于正面坐姿化身佛的佛耳,而与半侧身化身佛的佛耳造型较为接近。据此,此化身佛的坐姿与朝向则一望便知(图15)。

图15原壁修复与虚拟修复后比对

除了对形像造型的误读外,此类问题亦见于对器物的修复补绘。譬如,在对主尊左下方托钵菩萨手中的钵进行补绘时,修复师未能遵循“钵”这一器物固有的对称性法则,误将钵口缩小并偏向一侧。从器物角度而言,此修复之误不仅使钵的形态与原画中的比例和线条失调,也破坏了画面整体的和谐美感。从文化与宗教信仰的角度看,画中之钵不仅是物质供养的象征,更承载着治愈、宽慰与净化之法力,象征药师佛的慈悲、治愈与普度众生的愿力。若修复师未能正确理解药师钵的器形及其背后深厚的文化象征,则修复后的钵便可能会失去其本应承载的宗教意义与象征价值,进而影响观者对佛教象征和仪轨的理解,削弱该壁画教化与文化传达之功能(图16)。

图16药师钵口沿造型变化对器型的影响

3.风格的“错位”

除了主题、形像的误读问题外,修复师在对《药师佛佛会图》中形像面部、手部等缺失的关键部位补绘中,还存在明显的“风格错位”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由于修复师对中国传统释道人物造型规律及元代晋南地区壁画线描风格缺乏深入理解,在补绘过程中常陷入“造型概念化”和线描语言“词不达意”的困境。例如,在修复画面右上方持幡菩萨的面部时,修复师仅使用白色修复材料填补缺失部分,并生硬地勾勒出人物面部轮廓及颧骨结构,未能传达出菩萨的神韵与气质,亦未能体现元代壁画“以线造型”的绘画语言,导致修复后的形像表情僵硬,无法与原壁气质契合。“以线造型”并非简单的轮廓描绘,而是通过刚劲与圆润、凝滞与流畅等线描变化,展现不同形像和物象的精神气质,这种气质不仅体现在形态上,也在气韵和意境中显现。元代晋南地区寺观壁画的线描风格具有其鲜明的时代及地域特征,其兼具细腻与雄壮的线描语言构成了作品的骨架,不仅为赋色提供了基础支撑,还能通过线条的粗细、曲直、疏密、避让的运用,表现出形像、器物、衣纹、云气的不同形态以及图像内部的空间关系。其工整感和流畅性的线描特性又体现着“工”与“艺”的平衡。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壁画实践经验与对元代晋南地区寺观壁画线描风格的理解,尝试对画面中较明显的线描修复问题进行虚拟修复,抛砖引玉,以期为未来更科学、先进的图像修复技术提供一种参考和可能性(图17)。

图17画面右上方持幡菩萨虚拟修复前后对比

关键词:张见&韩茂远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