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艺术史论学者,我并不局限于某一具体的研究领域,而是在对中国艺术史的整体观照中,强化研究重点。在古代美术史研究领域,出版了《中国美术史纲》《佛陀世界》《中西雕塑艺术比较研究》等专著。当然,中国现当代美术史是我的重点研究领域。二十余年来,我承担了国家社科重大课题《中国抗战艺术史》(多卷本)、国家艺术科学和教育部社科项目《中国抗日战争美术图史》《抗战时期美术思想研究》《大众化思潮与中国美术的现代转换研究》《民族想象与国家认同——新中国民族题材美术创作研究》《“本土西行”与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研究》等。出版了《大忧患时代的抉择——抗战时期大后方美术研究》《中国抗日战争美术图史》《抗战陪都艺坛辑佚》等著作。在《文艺研究》《美术》《美术研究》《美术观察》《艺术教育》等国内重要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了数百篇现当代美术史的文章,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在着重研究现当代美术史的同时,积极介入艺术学理论、艺术批评的研究和参与批评实践。本人主编了《从原理到形态——普通艺术学》《视觉研究与思想史叙事》(上、下),撰写了《艺术批评学》等著作。参与了中宣部、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艺术学概论》的编写工作。近年来,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了系列关于当代美术的评论文章,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现状和流弊,从学理上予以剖析评价,力求体现学者应有的理论担当意识。长期以来,我积极参与国内重要的艺术史论和艺术批评及艺术学科建设研讨会,也牵头召开了系列学术研讨会。这些研讨会围绕艺术学理论和美术学的前沿话题展开讨论,对推进学科建设与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从教和艺术研究四十余载,培养了一大批学生,产出了一些成果,这些都获得了社会的认可,这些年来先后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获得全国杰出教学奖和宝钢优秀教师奖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教学与科研生涯中我虽获得了许多奖励与荣誉,但一届届茁壮成长的学生,才是对我最大的褒奖。
周星:您坚持的三件事,也是许多长期在一线从事高校教学科研的工作者优良的品质。听到您对于坚持教学一线、坚持教学创新和坚持教研互动的具体化行动,还是很感动,这也的确成为一种典范。
二、综合性大学艺术发展建设的要诀
周星:在您的经历中,似乎和四川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长期担任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您对于综合性大学艺术人才的培养有什么样的心得?关于综合性大学对于艺术专门性的技能技巧培育和对人文观念的强调等,您有什么样独特的体会?
黄宗贤:是的,数十年来我的主要工作单位是综合性大学的艺术学院。从年轻时候做西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到担任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我从事学院行政管理工作三十余年。我认为我们这代人很幸运。因为我们见证了也参与了中国艺术教育变革、发展的过程。综合性大学开办或恢复艺术专业、发展艺术学科是在改革开放背景中才出现的景观。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许多院校都开办艺术专业,包括那些以前视艺术为“形而下”的小儿科而不屑一顾的名牌综合性大学。一些有相当实力和影响的大学为完善学科结构而给艺术教育以一席之地,并以其自身的魅力招贤纳才充实教师队伍,这是艺术教育的荣幸。因为艺术专业在这些学校的开设获得了强有力的学术支撑,赋予了艺术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艺术在获得尊严的同时,也为这些学校增添了灵光。
综合性大学设置艺术专业和学科,毫无疑问是完善中国艺术学科体系的重要举措。与专门艺术院校和师范大学艺术专业不仅形成了一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而且还显示出独特的地位和优势。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综合大学可以为艺术专业和学科提供强大的学术支撑,特别是提供丰厚的人文学术资源。我始终认为,艺术作为人文学科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底部构架应该有人文学科的支撑,技术性仅仅是依附在这个构架层面上的,艺术家若没有将内在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情感文本化的技能就不能称其为艺术家,而没有人文学养的艺术家也不是真正的艺术家。艺术与人文精神从来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国艺术史上诸多著名的书画家,他们的第一身份是文人,少有以专门写字、画画为专业或职业的。在西方,自文艺复兴开始,艺术家就开启了知识分子化、学者化的身份转换,艺术家成为思想、观念的视觉建构者。
当今,由重技术的训练向重观念和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转换,已经是当代艺术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这种趋势与当代艺术的发展潮流同频共振。当代艺术更倾向于人文艺术。在当代艺术创作实践中,因为受到人工智能和科技化等技术的影响,媒介的开放性带来语言表达、形式构建的多样性,使传统的手工创作艺术模式逐渐转向一种多元化的艺术方式,从而引发了对当代艺术家的身份、主体、审美价值和意义的探讨。这一急迫形势,使当代艺术家必须有意识地强化自身的学者化、知识分子化身份。在这种身份转换或塑造过程中,综合性大学艺术专业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在当今,如果依旧用空洞、直白、无内涵的过程塑造艺术,将无法与当代审美评价体系相呼应,也无法创造出引发更多人产生共感性的艺术作品。最近,随着《哪吒之魔童闹海》在影视市场直冲云霄以及在业内引发的巨大反响,再加上《流浪地球》系列以及《黑神话:悟空》等作品赢得的广泛赞誉,饺子、郭帆、冯骥等这些当今中国影视与游戏领域新星的创造力与成长背景,引发大家的热议和广泛关注。他们都非专门艺术院校毕业,而是曾就读于综合大学或其他专业领域。在读期间,他们没有经历过系统化的所谓专业训练。他们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在于综合的人文修养、敏锐的洞察能力、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对新技术新媒介超强的掌控能力以及出色的团队合作管理能力与合作精神。这表明,在当代艺术体系中,检验艺术人才创新能力的尺度已经不再仅仅是技术上的革新,而是对当代精神的敏锐而深刻的把握,并有一种将新锐的思想、对社会的评判、对生活的感受转化为形式的能力,一种对本土文化艺术精神的深刻领悟和与世界文化艺术对话的能力。
牛津的树林,油画,160×90cm
望海,油画,60×50cm,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