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数字化时代的艺术教育,必须坚持三个并重,避免三种现象,拓展五个创新维度。所谓坚持三个并重,就是感性激活与理性培育、精神观念塑造与技术媒介创新、智性开发与人性润泽的并重。所谓避免三种现象,就是避免以工具理性取代人文理性、以功利主义取代精神培育、以娱乐至死取代人格塑造。
我所说的拓展艺术教育创新的五个路径,一是高扬人文精神。艺术作为人认知与掌握世界和确证自己的特殊方式,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行为和文化观念的视觉呈现。无论中西,艺术的发展都经历了从与一般的物质生产性的制作技术混为一体的“技艺”向作为精神性生产的视觉文化的转换。艺术,特别是当代艺术的文化性和精神性特质更为凸显,因而人文精神的培育是艺术教育的底盘与底色。二是重视思维训练。前面我已谈到,在当代艺术教育中,技术、技巧训练不应该是最重要的内容。当代艺术教育由重技术的训练向重观念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转换,由学科中心论向人文艺术的转换已成趋势。传统的以技术技巧规训为主的艺术教育模式,难以培养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艺术人才。三是力推跨界融合。这些年来,整个学术界都在力求冲破原有的学科边界,以跨学科的视野和方式去拓展学术的广度与深度,学科边界的模糊、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已成为一种趋势。艺术学科内部比其他学科更是充满了超越门类、超越专业疆界的激情与践履精神。艺术教育中那种“画地为牢”,各自独守自留地耕作的方式是难以培养出创新性艺术人才的。四是关注新兴媒介。在海德格尔看来“艺术是一个用技巧重新组织过的世界”。今天的艺术专业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去认识、发现、利用新媒介的能力,用新的创造性语言与形式有效地表达对世界、对自我、对人生的认识与态度。五是强化介入能力培养。基于当代艺术生产机制的转换以及数字技术等新技术新媒介更多介入艺术,因而,艺术教育中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应该局限于单一的技术操作能力的提升,而是更为广泛的对应能力、适应能力、创意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至于在人工智能技术时代,艺术学理论应该有何担当和作为,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在这里我只能强调艺术理论研究与理论建构,应该强化回应现实的能力。我们必须看到,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以及与现代艺术相比,在创作动因、生产机制、空间、媒介、语言、形态等方面都发生了转向。如在艺术创作动因或者说功能方面,当代艺术由重个人心性、情感的抒发或仪式化的表达,转向介入生活、介入社会,担负起了美化生活和社会文化批判与建构的使命。在艺术空间转向方面,最凸显的特征就是由私密化和体制化空间向公共空间、公共领域转向,因而公共艺术、艺术乡建、社区艺术、网络艺术等成为热门话题。面对这些转向,艺术理论研究者应该主动去观察、思考、探讨,建构与之相适应并且具有引领性的艺术理论体系与话语体系,唯有如此,艺术理论才更有价值和生命力。
总之,在人工智能不断突进的时代,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中国艺术教育挑战与机遇并存。再次感谢《艺术教育》杂志和周教授的邀请以及问题的设计,在春天有这场愉快的交流是美好的。
周星:当下艺术不可避免地面对媒介变迁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冲击。您的认识是很深邃的,即数字化时代的艺术教育必须坚持三个并重、避免三种现象、拓展五个创新维度。而坚持价值引领、高扬人文精神、加强交叉融合、优化学科结构、强化特色优势、坚守人格塑造的价值追求,艺术教育在新时代必然有新的作为和新的发展。这些观点何其端正而透彻!
画家简介
黄宗贤,国家社科重大招标课题《中国抗战艺术史》(多卷本)首席专家,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全国杰出教学奖获得者,首届国家教材奖获得者。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学术院长,四川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学术院长,教授(二级),美术学博士,文艺学博士后,美术学、艺术学理论博士生导师,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美术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校美术专业教指委委员,高校美术教育学会 常务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四川高校美术专业教指委主任,特聘巴渝讲席教授,《当代美术家》主编。
著有《中国美术史纲》、《中国抗日战争美术图史》、《中西雕塑比较研究》、《普通艺术学》、《艺术批评学》、《佛陀世界》、《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等十余部。在《文艺研究》、《美术研究》、《美术》、《美术观察》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文章2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