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预言的寓言——范勃个展” | 在各种媒介中穿梭,借助已然之物,发现未然之境

“预言的寓言——范勃个展” | 在各种媒介中穿梭,借助已然之物,发现未然之境
2025-07-06 13:54:47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三、此海非彼海

如屏风般的隔墙,悬挂着一张黑白色调的大油画,题为《神话》(图3),为第十单元;紧接着第十一单元,悬挂着一张白色的大幕布,在上面投放动画的视频影像,题为《归途》,也有“落幕”的意思。这两个单元讲述的都是海上寓言,但有所不同:一是图中主角身份的差异,如神与兽或西方之神与东方之神;二是图中主角境遇有别,如“漂浮”与“沉浸”。尽管如此,其整体语境还是海。

图3 范勃《神话》综合材料绘画 200cm×300cm 2024年

一束光照在波光粼粼的海面,希腊海神波塞冬和中国神仙铁拐李,二者左右对峙。画面上,作者提取了相关的形象符号,将其重新组合,构成新的叙事文本,而熟悉的神话被陌生化了,其叙事结构也被打散了。

海,是画之主体也是主题。波塞冬与铁拐李,两人形象在画上体量都不大,却隐含着一个有趣的叙事关系:波塞冬暴怒时,可引发海啸,使大陆沉没,也可以抚平风浪,为人类带来福祉;而铁拐李随身携带着人们熟悉的“八仙过海”故事——那八仙各凭宝物在海上玩乐,遭到东海龙王的阻挠,双方展开较量。可范勃只选择了铁拐李这一形象,其余不论,似乎在有意弱化这一神话的分量。难道作者故意将海权交给了波塞冬,让东海龙王退场?也许这是一层寓意。画上的海面看似风平浪静,实则隐藏着许多旋涡,大量神怪出没,且色调阴沉,一片死寂。难道作者让波塞冬作法,让此海变为人类的苦海,而铁拐李又凭其宝物“过海”,天上有带翼的小天使,有非龙非马的神兽,也有中国神话中凤鸟的图像,此时是否有度人之意?也许这又是一层寓意。波塞冬的海变化莫测,不同于铁拐李的海,此海非彼海,但被范勃统合在一张画面上,同是一片海域。借海为题,以画为喻,在波塞冬与铁拐李的背后,似乎隐含着另一个大命题,即全球化时代人类如何和谐共处,又如何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海,本身就深不可测,而“延绵”又将海的维度拉长了。

面对大海,是“度”还是“渡”?“渡”的本意是过河,而“度”则言进退。佛说我渡世人,此“渡”亦可为度。这一主题贯穿到今天的范勃个展——“预言的寓言”(广东佛山和美术馆,2025),还是以零散化的主题陈述,整合为一个意义互通的话语框架。词,有所指,而其意向,还在于人的领会。是渡,还是度?不就多了三点水的偏旁,有水也罢,无水也罢,度过去了,你就进入了。

此时此地,此形此景,作者让你进入他所预设的语境。可如何读解,他将话语权交给你。你说范勃是观念主义者,看什么是什么,或看什么不是什么。你也可以说范勃是彻底的经验主义者,那是一种哲学的态度,可以很冷静地看到眼前事物。他尊重个人的经验但会重新建构你的认知,在临时创造出来的展厅里,体会他对世界的想法,排除预设,在知觉性的经验中找到“实在”的概念,从个别想到普遍的经验。

这是双重叠置的空间,有质量的下垂的幕布与无质量的变幻的图像,相互“呈现”,适时地唤醒我们意识中潜在的心理影像,从而构成自我陈述。我是观者也是读者,观看与阅读,翻来覆去,穿行其中的还是词语。有趣的是那逆向性的布局。从作品的叙事逻辑来看,这种逆向性无疑是双重驱动,回避了表象给予人的知觉所带来的悖论。“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所有文本的解读,可能都是这样的结局。

关键词:范勃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