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预言的寓言——范勃个展” | 在各种媒介中穿梭,借助已然之物,发现未然之境

“预言的寓言——范勃个展” | 在各种媒介中穿梭,借助已然之物,发现未然之境
2025-07-06 13:54:47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相,早见于甲骨,由“木”与“目”构成,意为观察树木,这让我们转向第二系列的绘画手稿,看到作者如何观察人的生活世界,又如何想象精神世界。比如人的手,手上“种植”图像,并由此“生长”出树木,这与甲骨“艺”之意涵相近。由目而“木”,由目而“盲目”,乃至于“盲文”,故又有了盲文书籍堆积方案的手绘,有了对盲人随手记录的盲文资料的收集,包括盲文所用的各种有图像的纸张。对于盲人,图像是无效的,而纸张才是其应用的语言媒介。这些视觉与触觉及相关的符号,一旦汇集,我们就可以讨论人的知觉系统综合问题。从语言媒介转向形式符号,从生理问题转向心理的探究。何为异相,可有新解?那就是与正常人不一样的观察,其路径是倒置的。

我以为,作者的意图并不在于神像的文化属性,而更在于人在展厅所获得的空间感受。当你看到神像的“背影”,那种碰壁后茫然的无方向感,不知所措或不知所以;当你看到神像的“姿态”,那种被仰望后自得而又无所谓的神情,没有困惑也没有远方。再当我们环顾四壁,面对“远去的模糊身影”,是否可以想象那“富有意义的情景场”?面对“一片脚手架的丛林”,是否可以感受被黄色的药汁浸染的神像或那些被盲文刺穿的图像,那些无法预见更无法预言的意义存在。

展厅四周除了墙还是墙,还有立柱,可立柱的柱头软塌了,往下滑落,柱身出现了皱褶,成为一件披在方形柱上的外衣。对此,作者称之为“爱奥尼的皱褶”,那是第九单元,为第六单元“背影”的图像配置了神的居留空间,也呼应并放大了第八单元“姿态”神像背景中的文化元素。

爱奥尼柱式是希腊古典柱式之一,常用于女神庙,其特点是一对倒悬的涡形装饰,柱身有24道凹槽。至16世纪及18世纪的欧洲建筑,爱奥尼柱式又被建筑师改装为文艺复兴的一个标本,成为图书馆和法庭建筑的主导样式,象征知识和文明。而在范勃的展览中,它却成为一件退却的外衣。当我们的目光从墙上的虚幻的神像“背影”与“姿态”转向室内立柱,得到的也是两个词:退却与暴露。那优雅的“退却”与本质的“暴露”,喻示的是古典与现代的关系。它将“背影”与“姿态”两个单元中有关“神”的感受,如“实体”与“虚幻”构成一个对应词,形成一种隐喻。特别是那些柱式成为一个渐变的系列时,时间的维度也就带出了。爱奥尼的外衣不断地“退却”,方形柱则不断地“暴露”,二者以反比的方式相互呈现。那么,何以为“实体”,何以为“虚幻”? 这在第五单元的“神之柱”就已提出,只是这一对概念在此被消解了。作者在那里增加了几个高低不等的方形透明柱子,与实体的建筑方柱错开,里面叠放着神像头部或躯干的碎片,没有任何掩饰,无序也无标签。尽管有维特鲁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为爱奥尼柱式提供的解释文本,而范勃只为他的“神之柱”提供实验艺术的文化立场,同时也提供了与古典对话的当下语境。

看似毫无关联的事物,在特殊的语境中会产生类比,实现其语际迁移。此多见于诗,也见于神话或寓言故事。与一般的隐喻不同,在范勃的展厅里,本体为物(无论是画、是墙、是柱),喻体却是一个名词或动词,与观看者心中的意象有关。感受,必然伴随着心理过程,也会闪现各种意象,难以用话语表达。这样,观看物的意义指向不断漂移,也因某种形势形成相关话语,出现某些指示性的语言符号。如我走到这里,我的视线从墙上的“神像”转向室内中间的立柱,所见之物不同,可那爱奥尼柱式又将希腊“神庙”的概念给翻转出来,从而安顿了“神”。接着,又是“退却”与“暴露”。现实中的方柱,以粗暴的方式挣开束缚,脱去伪装,你的目光也许又会不自觉地回到墙上的“神像”。这不是故事,只是陈述或复述在展厅里可能出现的一幕。任何一种可能性的表达,其实都在建构新的话语逻辑。只有当逻辑判断与在观看中产生的词语共同参与,既可避免概念的标签化,也可以激发思想。

关键词:范勃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