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前作品
张鸿宾:进入二十世纪以来,有两大因素直接影响了历史画的发展走向:一是,摄影和数字影像技术的普及,使得历史画的记录功能被大幅削弱;二是,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兴起对历史画产生了深远影响。现代主义强调个性解放、表现自我和语言自立等的表现方式,这与历史画所强调的再现性和叙事性形成鲜明对比。微观叙事成为新路径。这种艺术观念的转变使得历史画逐渐失去了其在艺术领域的主导地位。您怎样看待历史画这一发展过程中的变化?
李前作品
李前:历史画创作在每个国家是否能起到主导作用,关键要看时代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需要与否,这里面当然也包括作者的兴趣是否使然。在欧美艺术史上,由于时代的发展,历史画创作作为国家文化战略的一部份,也许他们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电影、摄影已经部份地代替了历史画的功能,可是这些艺术形式与绘画比较而言,绘画自有其独特的表现力。在二十世纪的历史画和现实题材创作中,苏联时期的众多油画创作回答了这个问题,他们依其题材和风格的多样性与创造性,延续了欧洲现实主义油画创作这个重大命题,在世界油画史上,这是一个时代性的研究与发展。当然,我们不能说随着苏联这个国家体制的失败和消亡,就意味着它的艺术也随之不能成立了。中外历史,多少个朝代政权更叠变化,但人类在各个历史阶段中所留下来的艺术创造,作为人类精神文明成果,却散发着永久的艺术魅力。苏联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许多油画创作,也回答了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如何结合的这个问题。在这些作品中,作者不仅表现了丰富多变的艺术表现手法,也表现了自己对历史与现实的不同观点,“多样的现实主义”、“冷峻的现实主义”、“宽广的现实主义”,等等,就显示了社会和国家与作者之间不同的需求关系与认可范围。目前我国,在历史画创作中,呼唤艺术形式的多样化,也是一个现实的命题。艺术形式的丰富性与作品的水平质量不是一对矛盾的关系,而是相得益彰,精彩纷呈。而在历史画创作中,我体会主要还是要做到“合适”,即把自己的艺术追求与题材、主题思想的表现完美地结合起来。
李前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