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对话刘庆和丨艺术要透过每个个体的片面才能折射出时代的光

对话刘庆和丨艺术要透过每个个体的片面才能折射出时代的光
2025-07-15 11:33:38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李国华:在创作低谷期(如灵感枯竭或外界质疑时),您通常如何应对?是否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修复方法论”?

刘庆和:人不可能每时每刻处于亢奋,所谓低谷我倒觉得是在自我修复,兴奋之余一定是静静地孤寂。记忆中的1993年,在西班牙滞留了半年后回到北京的我,像是一次人生的“格式化”。半年的欧洲之旅马不停蹄也是走马观花,没有人召集开会了,听不到领导和长辈的教诲,也没必要做给学生看,这是一次难得的修行,绘画的挫折或冲动就在自己的世界里。待翌年回到北京,欧洲游历图像如同一堆碎片塞在脑子里,相互折射,我在努力弥合我走后这半年来两地之间连成一线,而从没有过的是对绘画产生了厌倦。那是一段失落的时期,1993到1994年间几乎是在恍惚中度过的,西班牙的阳光和北京的街头巷尾重叠着,想不到回归自己的生活竟然需要努力。

直到1994年初,我在中央美院画廊做了个展,当时有张参展作品叫《王先生》,引起了别人的注意,对我来说也许就是种暗示,我可以顺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王先生》画的是一个貌似成功志得意满的中年男人,举着腿傲慢地仰坐在茶几面前。我用“没骨”的手法略去线的造型,目的是要突出生活在场的感觉。去年在798唐人艺术中心展览时,本来想借展这张《王先生》,红门画廊的布朗先生说实在联系不上藏家了,只好翻拍挂历再打印出来展示。从1994年到去年已经30年了,这件作品放在今天的展厅里竟然没有太多违和感,我笑问自己,是我这些年来没有进步还是总体的水墨状态凝滞了。

图片

▲《王先生》 140×120cm 1994 纸本水墨

李国华:您如何平衡艺术家、教师、家庭成员等多重身份?日常生活里的哪些细节最常激发您的创作欲望?

刘庆和:真也谈不上什么平衡,就算是身上有这些身份,人不就是活着嘛。这些所谓角色有的属于更加社会的工作性质的,有的纯属于个人的,艺术家与其他人不同的是,总要把内心翻看给别人并且还要真诚,这就让人性复杂了许多。感动首先是因为真诚,就会感情投入,就会期待,就会有伤害。我是属于比较敏感的人,这一点显然是来自于我的妈妈。人就是这样,在对自己后代有所传承交代的时候,都希望留有自己的痕迹,前人的影子无论积极与否都是福荫和滋养,这是要认领的。常年的工作逐渐形成的惯性和圈子的感觉,总会忽略了一些身边发生又看上去轻描淡写的事,等到成了故事才发觉这些可能都是命里注定,以敏锐的目光看待这些过往的图层切片就会定格在某个画面,自然勾起了创作的欲望。

Part 03.关于时代与责任

图片

▲《夏秋之间的C先生》 200×200cm 2023 纸本水墨

李国华:经常有这一种说法“艺术家是时代的记录者”,在快速变迁的中国社会中,您认为艺术最应该记录什么?又如何避免沦为简单的时代注脚?

刘庆和:时代大环境给我们带来了压力,画面不自觉地也带上了所谓时代的“颜色”,这是注定的,谁都难以走脱。如果要谈论时代与艺术家的关系,这可能正是无法直白说清楚的地方。别提什么创造了历史,历史中能有你就已经不错了。回头望去,总会有人清醒地看着这个环境,而大部分人只是跟从罢了。我现在越来越不敢妄议所谓“创造”,虽然这个词汇曾经在我们的生活中很重要,但是现在确实完全不同了。就艺术本身来论,创造本来也不是随意能说出口的。首先艺术创造比起科学的进步要无谓许多,这一点来看,我们身处的时代和现实生活当中,有多少可为和不可为的,我们能发挥多少作用呢,还是留着日后回望吧。

关于时代的豪言壮语已经太多了,如果说文学艺术应该是时代记录的话,我们这个时代可能是做的最不及格的。历史上文学艺术的所谓经典能够在今天感人,没有哪个是在组织的集体感召之下完成的,反映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毕竟是要透过每个个体的片面才能折射出时代的光。

当你要表述的可以“复制、粘贴”足以解决的时候,不同的另类思考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当发现耳熟能详的频率原来是翻唱的时候,已经没有人关心谁是原创了。这不是版权意识的危机,而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人可以容忍和享受复制临摹,只能说我们不仅是视听功能在退化,甚至连享乐功能也在退化。

图片

▲《背景》 300×150cm 2024 纸本水墨

关键词:刘庆和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