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级品牌建设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海尔在不同发展阶段,都制定了契合时代的目标和品牌战略。在走向海外市场之初,海尔提出了“出国创牌、而非出口创汇”的理念,采取了“先难后易”的策略。
这是海尔最坚韧的一段跋涉。当时,扬帆出海的中国企业仍是少数,相当一部分企业因为无法适应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转而通过做代工贴牌进入海外市场。相对于代工贴牌,自己创牌要从零做起,如何进入国外市场的销售渠道,成为第一道坎。
“下棋找高手”。海尔的国际化之路,没有从容易的市场撕开口子,反而是从最难突破的欧洲、美国市场起步。
1990年,当着德国经销商的面,海尔团队把4台海尔冰箱样机的商标撕掉,混在德国产品里一起测试“盲选”,结果海尔的产品收获了更多的认可,这让德国经销商大为折服,当场签订2万台产品的采购合同。这是海尔产品第一次跨出国门,如今海尔已连续8年成为欧洲市场销量增速最快的家电品牌。
在美国,海尔则是以“缝隙产品”打头阵。当时,海尔调研发现,很多大学生喜欢小冰箱上有一个可以放东西的台面,受此启发,海尔迅速开发了一种带电脑桌的小冰箱,市场占有率达50%,有效地扩大了海尔的知名度。
随着海外创牌不断进阶,海尔逐步认识到,要成为一个全球化品牌,就必须在当地拥有工厂,出自己的产品,贴自己的标签。1999年,海尔在美国建立了第一个海外工业园,由此拉开了在海外研发、制造、营销“三位一体”的本土化战略布局。
时至今日,海尔在全球已经建立了35个工业园、143个制造中心、23万个销售网络,以本土化服务全球化,成功进入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的主流市场。
开拓海外市场,海尔确立了“三步走”策略:“走出去”——以缝隙产品进入特定市场;“走进去”——进入主流渠道,推出主流产品;“走上去”——成为当地主流品牌。“2004年海尔成为首个入选世界最具影响力品牌100强的中国家电企业,就是一个标志性成果。海尔由此成为第一个真正走出中国的国际化品牌。”海尔集团总裁梁海山说。
2005年,海尔迈入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全球化进程不断提速,先后并购了三洋、斐雪派克、通用家电与CANDY等多个海外本土家电品牌,通过文化与管理模式输出,激活了这些海外品牌活力,助力其实现扭亏为盈或重回高速增长,创造了全球最大的高端家电品牌集群。
从创牌之初的举步维艰,到如今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海尔始终没有放弃对自主品牌的追求,也收获了坚持品牌战略不动摇的长期主义红利。
从2019年开始,海尔创造性地提出了场景品牌与生态品牌模式,形成了海尔三级品牌矩阵。其中,高端品牌领域,海尔集团拥有海尔(Haier)、卡萨帝(Casarte)与通用家电等七大全球化高端家电品牌,海外自有品牌率达100%;场景品牌领域,拥有三翼鸟定制智慧家庭品牌;生态品牌领域,拥有卡奥斯、日日顺供应链、盈康一生、海纳云、海创汇、海尔食联网与海尔衣联网等一众生态品牌。
没有韧性的坚持,就没有今天的成就。正如周云杰所说,“创品牌犹如走‘窄门’,走进去的过程会很艰难,但走进去之后,路就会越走越宽。正是依靠这种精神,才有了今天的海尔”。
始终领先一步的密码
创新是海尔最鲜明的特色之一,但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围绕市场做创新”“把创新做到极致”是海尔始终领先一步的密码。无论是产品创新、业务创新还是组织创新,海尔始终以用户为中心,用非凡的创新能力打磨出最吸引人的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