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通人书法”研究的开山之作——山艺教授王谦著,《从“通人之学”到“通人之书”:沈曾植书法研究》出版

“通人书法”研究的开山之作——山艺教授王谦著,《从“通人之学”到“通人之书”:沈曾植书法研究》出版
2022-05-12 17:02:08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研究沈曾植书法的博士论文,选题是我们共同商定的,其后王谦广采博收,深思细考,最终独立完成,答辩后受到各方的好评。之所以选沈曾植为研究对象,是因为沈氏在近代书法史上具有崇高地位,称得起是现代章草的不祧之祖。沈曾植学识精深,博学多通,在经史、文字、音韵、训诂、诗法、律令、舆地等方面都有突出贡献。其书法与古为新,开创了碑学章草一途,经他的学生王蘧常等传承发扬,形成现代章草的新面目,传播开来,蔚然成风。面对这样的通人大儒,研究者若无足够的文化积累和多维立体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搜罗和把握史料基础上全面、立体、系统地了解其人、其学与其书的关系,恐难胜任这一艰巨的学术任务。确定选题时,我预感到以王谦的学术基础和生命状态,完全有可能走进沈曾植的内心世界,与往圣前哲展开充满睿智的深刻对话。结果证明,他确不负所期。

论文脱稿后,王谦坦言,回看已有成果,感觉到一种呕心沥血的畅快。读完全篇,我深切体会到,这次写作对于王谦来说,不啻一场全身心投入、义无反顾的修炼,他在废寝忘食的钻研中逐渐突破成说、突破自我,实现了个人学术乃至生命的飞跃。整个研究以“通人之学”与“通人之书”为主线,围绕一显一隐两个主题展开。显者为沈曾植书法研究,包括书学理论、创作实践两方面,而以沈氏晚年典型书风为重点,隐者则是中国历世相传的“通人书法”传统。显性主题条分缕析,层层深入;隐性主题大处勾勒,处处可见,两者彼此融通,互为表里,显隐交织,斐然成章,具见作者的历史考据功力与学术思想深度。通篇由点到面,由平面到立体,史论述评与图像分析有机结合,引领读者一步步走进沈曾植的世界,看到了中国书法、中国文化的瑰奇绚烂、博大精深。

教学相长,王谦的学术研究也带给我很多启示。论述沈氏碑帖题跋时,他发现了大学者钱仲联先生的一些误读,毫不犹豫地加以纠正。考证《平复帖》相关问题时,他在全面研究文本及史料的基础上,就《平复帖》的文体、作者、文字释读、书体归属等提出了异于启功先生的新观点。这种坚持独立思考、反对人云亦云的态度,是所有人文工作者所应具备的。学如积薪,后来者居上。要真正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落实到我们的学术工作中,让研究领域出现更丰硕、更有助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王谦其勉之。(李一2020年4月28日于美利坚西海岸)

图片

王谦《从“通人之学”到“通人之书”:沈曾植书法研究》序


中国书法,作为目前属于“艺术”大类下“美术学”一级学科中的二级学科,在当代经过了特别的历程。许多中国传统学问,都先于中国书法而经过这种历程,比如中国画,也同属美术学下的“特设二级学科”。“特设”,从字面上已经昭示了其内在难以直言的耐人寻味。

众所周知,“学科”之名以及体系,是舶来品。相比于绘画,完全为西方所无的中国书法,获得这一名称、进入这一体系,过程十分曲折。民国时期一些学者,并不承认中国书法是一种艺术。至少在体制的层面上,一直到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书法作为一个艺术门类,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而在教育体系内成为“学科”,则是创下筚路蓝缕之功的上世纪60年代初、70年代末浙江美术学院(率先开办本科和硕士)和90年代初首都师范大学(率先培养博士)的潘天寿、陆维钊、沙孟海和欧阳中石等先生们持续30年努力的结果。

关键词:王谦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