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家教材委员会和教育部教材局成立
2017年,国家教材委员会和教育部教材局正式成立,负责指导和统筹全国教材工作。这是中国教育领域深化教材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旨在加强党对教材工作的全面领导,提升教材建设的系统性、规范性和科学性,标志着中国教材建设从“分散管理”转向“集中统筹”,从“经验主导”转向“科学治理”,使教材真正成为培养时代新人的“第一文本”。此前,中国教材管理职能多分散于教育部多个司局,存在标准不一、重复建设、监管乏力等问题。同年,《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打破以往教材编写、审定、使用分散管理的局面。2018年,国家教材委员会把制定《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列入年度工作要点。
2.国家教材工作相关文件
国家出台了两个教材工作文件。一是2019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教材〔2019〕3号)。该文件通过明确责任主体、规范管理流程、强化审核监督,构建高校教材建设全链条管理体系,旨在确保教材体现国家意志、服务人才培养、守牢意识形态阵地。高校需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实施细则,全面落实教材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要求。二是《关于教材工作责任追究的指导意见》。该文件要求全面落实教材编写、审核、出版、印制发行、选用使用等各方面主体责任,切实提高教材建设水平,为高质量教材建设体系提供有力保障。
3.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
2020年10月,《国家教材委员会关于开展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评选工作的通知》(国教材〔2020〕4号)发布。该奖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首次设立全面覆盖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专门常设性奖励项目,是教材工作领域的最高奖项,是健全完善教材建设激励保障的重要制度设计。定期遴选教材建设优秀成果和先进代表,是树立教材建设标杆和典型的重要机制性措施,也是展示教材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2021年9月26日,国家教材委员会公布了《关于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奖励的决定》(国教材[2021]6号),评选出了高等教育类优秀教材399种,涉及76个本科专业,其中艺术类教材一等奖2项、二等奖19项。2021年10月12日,“全国教材工作会议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表彰会”在北京召开,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家教材委员会主任孙春兰出席会议并讲话。她强调,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全面提高教材质量为重点,创新教材建设理念,增强教材育人功能,不断提升管理水平,打造更多培根铸魂、启智增慧、适应时代要求的精品教材。
二、服务“四新”学科,建设“新设计学科”专业教材
随着学科目录的调整与“四新”学科建设理念的提出,传统设计学学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学界围绕如何建构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新设计学科体系”展开了热烈探讨,相关议题主要涉及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维度,而教材建设则是贯穿这些维度的主线。换言之,就是如何立足“新设计学科”,建设体现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教材。显然,要想建构新时代有中国特色的设计学科教材体系,有必要回溯与审视传统设计学科教材建设状况。
(一)设计学科专业教材编撰回顾
中国现代设计在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历经图案学、工艺美术学、设计艺术学等阶段。然而,工艺美术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真正成为一门学科,还应当从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建立算起。历经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逐步探索,工艺美术教育格局雏形基本确立,直到1998年教育部颁布学科目录,用“艺术设计”代替“工艺美术”,近半个世纪风雨兼程,“工艺美术”随着国家政策调整变化而退出高等教育的学术舞台[6]。此时期艺术设计教育所用教材,除沿用雷圭元于1947年编写的《新图案学》外,各高校及文化部开始有组织地编写教材。例如,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筹建之初,在庞薰琹的组织下编写了《图案的组织》《中国锦缎图案》《敦煌藻井图案》《民间染织刺绣工艺》《民间雕塑工艺》等系列教学参考书;1961年文化部组织专家编写了《图案基础》《染织图案基础》《色彩指南》《中国漆器发展简史》《书籍装帧艺术简史》《中国染织纹样简史》《中国工艺美术史》等[7],形成全国工艺美术教育教学的初步模式。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译介国外艺术设计教育教材与著作成为对接国际设计学界的通用模式,我们所熟知的《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均被陆续翻译到国内,形成当时颇为新潮的“平面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