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设计类学科专业教材建设原则
设计类学科专业教材同其他学科教材一样,既要遵循落实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核心要义,又要对标一流课程建设标准,不断夯实育人体系的思想根基。同时,还应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构建与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自主知识体系、话语体系。
(一)充分发挥课程教材铸魂育人价值,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设计类学科专业教材应突显能力内化与信念养成。设计类教材内容同文化输出与表现、传统继承与创新息息相关,必须在坚持“思政+设计”的育人导向基础上形成专业特色,必须在明确中国站位、加入中国案例、体现中国智慧、展示中国力量、叙述中国成就等方面下功夫,进而系统准确地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课程教材体系之中。设计类教材应充分发挥作为“课程思政”的主战场、主阵地、主渠道作用,体现设计服务民生、设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设计服务国家战略的立足点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专业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使其自觉地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之中,培养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设计人才。
(二)以教材建设固化“一流课程”成果,夯实“双万计划”建设基础
学科建设的基础在于专业培育,而专业建设的基础和核心是课程,课程建设是整个学科发展的基石。缺少精品教材支撑的课程很难成为“一流课程”;不以构建“一流课程”为目标的教材,也很难成为精品教材。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建设具有引领教学理念、搭建教学团队、固化教改成果、丰富教学资源的重要作用。普通高校设计类学科专业教材建设要对标“一流课程”,支撑“一流专业”,构建一流师资团队,形成一流教学资源,争创一流教材。
(三)立足多学科融合发展,持续回应时代对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新需要
设计类专业依托科学技术,服务国计民生,推动经济发展,美化人民生活,呼应时代需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与时下新工科、新文科所强调的实用性、交叉性、综合性不谋而合。设计类学科专业教材的编撰思想应始终聚焦时代发展需要,进一步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动设计类学科之间深度融通、设计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真正使教材建设成为持续服务时代需要、深度服务国家行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四)立足文化自信,以教材建设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造物与审美观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推动中华传统造型与造物艺术研究,恢复和重建中华传统造型与造物体系,实现传统造型与造物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教材设计与案例选择上,设计学科应充分展现中华传统造型与造物体系的文化魅力,让学生在教材中感知中华造物之美,体会传统生活方式,汲取传统造物智慧,加速推进中国传统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融合、转变。只有如此,才有可能全面、系统、合理、多维度构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高水平教材体系。
四、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设计类学科专业教材建设实践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原则,推进设计类学科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近年来,陆续出台学校教材工作规程与教材建设规划,在严格执行教材选用制度和评价制度的同时,还采取诸多方式鼓励资助设计类学科各级教材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