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艺术 > 正文

黄宗贤 | ​​​当代艺术的形态转向与美学的方位

黄宗贤 | ​​​当代艺术的形态转向与美学的方位
2023-10-25 14:32:39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其二,转向的机制。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相信艺术家走向成功虽然与其家学、师承、游历、交友有着种种关联性,但是更与艺术家自身的天赋与勤奋相关。于是,“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成为人们对艺术创作主体的基本认知。进入现代艺术阶段,艺术家和公众似乎更加相信个体精英改写艺术史的作用。即便是艺术家标新立异的颠覆性的艺术创作,以拉开与公众的审美距离为荣,人们也相信艺术家的“单打独斗”或“天马行空”是理所当然的。尽管在不少成功艺术家背后也有直接的或隐性的赞助机制,但是,成功的艺术家无不被视为聚光灯下的个体“英雄”。当代艺术的舞台不再呈现为一个“单一的情感剧场”,而是一个集展示、观看、互动与表演为一体的项目合作机制。不断涌现的媒介在无边界的网络空间中构筑起消除了主体界限的“近距离空间”,就如徐冰的《地书》所揭示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讲故事的人,同时也可以成为倾听者。合作互动机制再加上媒介的介入,艺术的生产与传播、接受真正形成了多方参与与互动的关系世界。

图片

△《地书》是徐冰自2003年起持续进行的一个艺术项目。以搜集来的公共标识为单位编纂一本书,不管读者是何种文化背景或教育程度,只要他是卷入当代生活中的人,都可以释读。(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三,转向的空间。当代艺术的边界不断在其开拓的广阔空间中被消解,艺术的空间也逐渐由私密性和体制化转向公共性和开放性。所谓的公共性呈现为三个维度:一是指艺术介入实体性公共空间,即城乡特定的公共场所,如广场、消费空间、社区等;二是介入社会共同体的公共领域,担负起构建不同人群间关于历史、现实、社会、生活、生态等话题对话交流的平台;三是指艺术更多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进入网络空间,导致创作主体与评论主体的关系发生变化。不仅“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现代主义观点在新媒介技术的“介入”下成为一种可能的现实,而且,在网络世界,“人人都是评论家”也成为一种现实景象。不可否认,当下艺术创作的空间与观者的接受空间成为了创作者和接受者共同参与的空间,作品的意义因参与者的共同行动而变得多元。

其四,转向的媒介。媒介技术重构了我们的社会生活,不仅人类生活在一个各种信息重叠交叉的世界,艺术创作的手工性也不断随着数字媒介的入侵而被削弱,创作越来越倾向于“与媒介共舞”。在新媒体艺术中,屏幕毫无顾忌地展示着一切,或许我们可以借用鲍德里亚对电视的描述——“生活融化于电视,电视融化于生活”来理解当下艺术与媒介的关系:媒介融化于艺术,艺术融化于媒介。

总之,当代艺术以其极大的存在感和生命力召唤着人们,大量的信息和图像充斥于社会结构的不同层面,在知识、感官与思想的各个维度挑战着人们认知的边界。那么,就视觉艺术范畴而言,艺术的空间转向与媒介转向,必然会带来艺术形态的转向。

二、技术之维:当代艺术的形态拓展

在传统的风格史叙述中,艺术史的发展脉络由形式的更新而得到提示。按照贡布里希的观点,艺术史的发展是以再现技巧的发展为线索的,创作者通过对“图式”的修正来理解现实。然而,德布雷将技术的进步作为图像形态不断更新的前提和动力,在他看来,“美永远是一种驯服了的恐惧”。就艺术的发展而言,艺术创作的每一次革命性突破都与科学技术有密切的关联。可以说,从来就没有“纯真之眼”,就如艺术家无法离开技术而创作一样,艺术史的发展就是一部媒介不断变迁的历史,科学技术的发展直接为艺术创作提供新的动力和视界。即使是在技术发展的视野下,艺术史也能呈现为一条持续发展的链条。特别是工业革命后,科技与艺术的关系更是在抵牾中又变得更为密切。总体来说,现代科技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重塑了艺术创作的理念和艺术作品的形态。

关键词:黄宗贤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