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陈颢
图片由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提供
而位于上海杨浦区杨树浦路地段黄浦江畔的“边园”(Riverside Passage),是柳亦春关于“因借体宜”的经典案例。在“边园”的设计中,柳亦春借用了场地上的几乎所有现有条件,尤其是原有的煤气厂卸煤码头的钢筋混凝土墙体,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业遗迹被巧妙地融入了设计中,不仅没有被视为障碍,反而成为设计的基础和出发点。混凝土墙的遗存、树木和原有地形的结构,构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物理“借体”,这些元素的存在不仅为设计提供了独特的空间条件,也为空间氛围和景观意象的塑造提供了基础。柳亦春通过这些遗存元素的“借体”,赋予建筑和园林一种“宜”的状态,即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不再是单纯的物理接合,而是通过对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的感知与尊重,形成了一种对“宜”感的深刻理解。
在“边园”中,柳亦春通过对“借体”的巧妙运用,表现了他对“含混”和“不定性”空间的独特追求。这里柳亦春将“内”与“外”之间的边界处理得模糊而不明确,形成了空间的“含混”性。在这种空间关系中,墙体既是物理意义上的隔离线,也是视觉和心理上的连接点,模糊了传统意义上“外界”与“园林”之间的界限。
艺仓美术馆(上海)
摄影:田方方
图片由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提供
丁乙,《十示 2016-3》,椴木板上丙烯木刻,240cm×240cm,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