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湖北的张杰从“艺术家解读艺术家”的视角出发,避开宏大理论,以更个人化的方式解读张杰作品。他认为,重庆张杰的创作源于对重庆一生的热爱,其性格特质可从绘画风格中看出,“世界这么大,但我心中只有一座城”精准概括了这一点,他与重庆的发展密不可分。张杰的性格有三种川渝人的特质:浪漫热情,体现在融合印象派与中国水墨画韵味的色彩中;执着坚韧,显现在笔法和肌理处理上;高度责任感,反映在对建筑与结构的坚实写实描绘中。湖北张杰在发言中提醒规划师,城市更新可能“消耗”艺术家的创作源泉,希望为研讨会提供人文主义平衡,触及记忆与发展的冲突这一核心主题。
查常平(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
查常平提出将张杰笔下的城市景观解读为“废墟都市”的寓言,这并非物理战争的废墟,而是社会从前现代急速进入后现代过程中,精神与社会位移的体现。中国经历了压缩式转型,未完成前现代到现代的过渡就卷入后现代全球化浪潮,其以城市化、消费化、信息化为标志,张杰作品正在前两大背景下展开主题。张杰画中拼贴、破碎的城市空间呈现“废墟”感,源于社会剧变带来的文化失根与价值混乱,即“精神战争”。画中既有前现代残存痕迹,也有消费社会缩影,如“宜家”代表的标准化加剧生活同质性。这种“精神废墟”隐喻物理建设与精神解构同步,描绘了时代精神空虚状态。
尹丹(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教授)
尹丹谈到,要把握张杰的艺术,需识别其贯穿创作的核心二元对立结构:“意象”与“框架”或“混沌”与“秩序”的持续张力,这是理解其风格演变与作品驱动力的关键。“意象”源于中国传统美学,代表主观抒情、近乎混沌的创作冲动;“框架”代表理性人为的秩序化力量,早期体现为电线等人工符号,近期演变为“混沌”与“秩序”的对立:“混沌”象征重庆有机生长的城市形态,“秩序”体现在对摩天大楼窗户网格化的描绘中。还可从“身体”与“地图”二元论解读:规划有序城市依赖“地图”定位,重庆这类混沌城市需依赖“身体”直觉。画作中“车辙”可视为城市“毛细血管”隐喻。这一理论将作品形式与城市生活的身体性经验相连,其绘画重现了体验城市的认知过程。尹丹认为,这种“混沌/秩序”与“身体/地图”二元论,为解释张杰绘画的情感冲击力,提供了一个令人信服的理论模型。
李为学(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