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军谈到,自己首次全面感受张杰作品,深受震撼。结合自身生活背景,邱志军对《祈福》与《空巢记》感触尤深。福建宗族文化与民间信仰浓厚,《祈福》让他联想到宗祠文化,其内核是对家族、家国的认同与维系,体现以家为本位的关系网络。而《空巢记》直击“空巢”这一严峻社会问题,如乡村空心化、城市邻里陌生,反映传统关系在现代化中被消解。张杰将两主题并置,叩问社会转型中我们失去什么、该如何自处。张杰的艺术记录时代,思考未来生存方式,警示精神家园失落,呼吁重建情感连接,具重要时代意义。
熊宇(四川大学美术馆馆长)
熊宇提出,要深刻理解张杰的艺术,需从两维度切入,一是其作品与重庆地理及社会现实的深度捆绑,二是其在四川美术学院艺术史文脉中的位置。张杰的创作根源贯穿统一地域与社会逻辑。以“地域学”视角分析,如“棒棒军”的描绘,展现重庆底层民众在城市变迁中的生存状态,体现地域逻辑在不同时代的显现。置于川美脉络看,其作品对颜料、肌理的处理,继承并发扬了川美对绘画材料的探索传统,且融合了关注现实的批判性传统,标志着川美传统在新时代的演进。总之,解读张杰的创作需跨学科综合研究,方能触及深度与广度。
刘向晖(UDG深造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刘向晖作为建筑师,用建筑理论家科林・罗的“拼贴城市”与“现象透明性”概念展开对张杰作品的分析。《拼贴城市》反对现代主义静态规划,主张城市是历史与现实碎片的拼贴集合体。“现象透明性”指感知多个重叠空间层次,带来含混性以洞察表象背后机制。重庆这座城市的物理现实以及张杰的绘画语言之间,存在着惊人的同构性。张杰画作中,传统文化、农民工等六大主题构成城市“拼贴”,提供具“现象透明性”的重庆发展视野,揭示城市复杂性与矛盾。张杰绘画语言与重庆“3D魔幻都市”的物理现实同构,是适应描绘对象的“形式必然性”选择,实现了理论、现实与艺术的交汇。
马琳(上海美术馆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