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板块”由何智亚担任学术主持,本场讨论的主要议题为“工具理性与人文温度”“城市更新与个体记忆”“从景观社会到再景观实践”。
徐千里(重庆设计集团首席总建筑师)
作为资深建筑师与城市规划师,徐千里认为张杰的艺术是对专业领域的重要批判性介入,其作品能让我们反思当代城市建设的观念误区,尤其是对“网红”地标的盲目痴迷,其创作题材转变是对社会变迁的深入思考与敏锐回应。“景观社会”在城市规划中表现为创造肤浅“网红”景点,这导致城市“缺乏深度”,是将形象置于实质之上的误区。张杰的高空俯瞰视角是冷静客观的“全景式表现和观察”,是分析工具。当下城市规划者常忽视街道这一关键公共空间,而张杰的绘画在艺术再现与城市建设间架起桥梁,融合了德波的社会批判与雅各布斯的空间批判,既描绘非人性景观,又呼唤人性化生活回归。
李世煜(原重庆市规划局副总工程师)
李世煜向张杰发出倡议,希望他超越现实记录者,成为未来城市构想者,创立“理想派”与“未来派”绘画,不仅描绘城市现状,更展现城市应有的模样。李世煜批判重庆部分地标建筑:大剧院是缺乏原创的“印象派”舶来品,来福士广场是破坏天际线的“野兽派”。艺术应承担引领责任,期望张杰在现有流派基础上创新,描绘理想中的重庆美术馆、朝天门新景观等,以艺术畅想未来。他谈到,艺术有强大社会功能,可提升公众审美、影响决策者,助力重庆成为有文化内涵的国际化大都市。李世煜提出,自己视艺术家为建设未来的重要同盟,希望一起创造基于人文理想与审美高度的“更好”景观。
张杰(湖北美院美术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