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十足的创意奇妙游使饱含悠久文化的中国舞蹈跨越时空,在现代科技AR(增强现实技术)、VR(虚拟现实技术)、MR(混合现实技术)等数字技术的融入下,锻造出多维立体、虚实结合的舞蹈环境,使观众在虚拟真实混合的舞蹈表演中,感受视、听、动觉的感官综合体验快感。“国潮”舞蹈创作在多元文化的融合下,打破原有创作模式、演出场域之局,在美轮美奂的舞蹈律动中原汁原味地还原中国传统艺术之美感。
(三)“破”艺术思维边界之局
中国艺术、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相通相融。在传统中国,艺术这一概念并不被艺术本身限定,艺术的人生化、人生的自然化,即艺术向人生、自然的无限漫溢,使中国艺术精神成为以艺术方式思考人生、自然问题的整体性精神。据此来看,中华美学精神就成为中国文化和艺术精神的中间聚合形态。它既源发于文化、奠基于艺术,又将两者共同带入统一的精神场域和存在高度。中国艺术、中国哲学、中国文化之间无形中形成了一个大的场域,中国的艺术创作是游弋于三者之间的创作,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通过艺术的形式进行传达,在这个“大场”之下,形成了各艺术门类之间的“艺术场”。源于大的文化艺术背景,中国文化、哲学、审美的认识和理解具有思想上的趋同性,在创作中自然而然就把这种文化精神刻化到艺术作品之中,各艺术门类之间生成了彼此交融互通的特点,音乐、舞蹈、绘画、书法、园林、建筑等艺术门类在这个“艺术场”中相互依托、生发、借鉴。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国哲学的浑厚深邃注定了中国“艺术场”无限大的格局,使艺术创作不受边界的阻隔,在思维所抵达的广度和高度中任意翱翔。
当下的舞蹈创作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实现了出人意料、标新立异、打破常规的创作模式,珠联璧合式的艺术营造完全打通各艺术界别之间的维度,形成了集多元文化、思想境界、艺术审美于一体的整合式创作表达。从热评度高的作品来看:《唐宫夜宴》创作灵感来源于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张萱的《捣练图》以及十大名画之一《唐人宫乐图》;《陇上踏歌行》来源于马远的《踏歌图》;《墨舞中秋帖》来源于王献之《中秋帖》的草书之美;《龙门金刚》来源于龙门奉先寺雕塑;《洛神水赋》来源于曹植的《洛神赋》和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只此青绿》来源于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等。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国古典艺术的特点均是自然与心灵的契合,尤其心领神会,与老子道法自然的哲学观一脉相承。所以说,艺术本无圈,当下舞蹈正是抓住了这一特质,拓宽原有思维界限,打破艺术、哲学、文化间的边界阻隔之局,实现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
二、“立”时代之美:传统文化涵濡下的“国潮”舞蹈美学
中国各艺术门类之间渊源深厚,乐舞书画交融互通,陈方既先生在《中国书法精神》中这样说:“书法不是绘画,却要求有绘画艺术的形象感;不是音乐,却要求有音乐艺术的乐律美;不是舞蹈,却要求有舞蹈艺术的姿致;不是建筑,却要求有建筑的严谨;不是诗,却要求有诗一般的意境;不是生命,却要求其有生命般的形质和神采。”中华传统艺术在彰显各自艺术特质的同时交错互融,体现了中国艺术所追求的整体美。中国艺术以强大的整合性与融通性与当代审美相结合,彰显着悠久的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当代舞蹈创作将中和之美、自然之美、和善之美、和合之美的中国美学思想贯穿其中,在“至高、至美、至善”的创作追求中与现代审美相融通,逐渐形成了多元文化涵濡下的新时代舞蹈美学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