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形状、质料组合再生为新的物
其结果是,现实的物的形仍在,但其“诱惑”却被去除了。我们在他的画中看到一只茶碗,并不会被画面引导着,意图去追溯这只茶碗在现实中是如何存在的,艺术家在哪里看到它,怎样被触动,又如何的在创作中表现它,而是深深地沉醉于画作本身的魅力之中。作品如其所是地存在,作为物本身,成为感染力的根源。
M瓷·M器系列
近期的作品尝试追求更单纯的色彩组合
在与生活世界的碰撞中,麻汇源的作品以其自身为目的,从无到有,成为“本自具足”的存在。“本自具足”,并非指完满无缺——这显然是个虚假的概念,也不是说作品的价值完全独立,不需要与世界有任何关联和背景就可以被欣赏,而是指其自身已经蕴含了回应观看的诸多可能性,而外部因素对审美行为只起到促发、协助、锦上添花的作用。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六祖坛经》
它像是一颗种子,一切都蕴藏其中,既有其自身的生长规律,也有其演化的随机性,所等待的,只是埋入观者的心田。
心火·形律·物性
麻汇源创作方法论的三位一体
虽然总结艺术规律的劳作总是鲜有确凿收获,但我仍想尝试归纳麻汇源现阶段艺术创作/工作方法的核心维度。因为我在他的创作上所看到的,正是我理想中的艺术的立场的实现,而这些立场在今天正在因为种种原因而愈发稀缺。我把它们简述为如下三个方面:
1心火:真实情感驱动的创作伦理
我们可以在上文“自然的情感”一节引用的两段自述中,看到麻汇源对于艺术表达与其作为真实个体的关系的重视。艺术从最初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到服务于集体精神世界(宗教),再到表现世俗生活,直至近代,才确立艺术家的主体性——作品成为艺术家自我的呈现,这一过程用掉了几千年的时间,却在不久后陷入形式革新与观念表达的竞赛。
对于形式革新的过度重视使艺术的重点从创作移向创新,内在表达需求异化为形式革新KPI,艺术家建立风格如同发明家申请专利,作品沦为为空洞而新颖的形式。而观念先行的艺术,因过度依赖理论包装,而变为“说明书艺术”。作品需要长篇的策展释文才能成立,使作品的独立性和直观感染力荡然无存。尤其是在当今的艺术生态下,创作对于策展主题、学术话语、社会思潮以及艺术理论的迎合已经成为条件反射,使观念性变得日益虚伪和无力。
(请横屏观看)
M瓷·M器系列
灰色系沉郁的色彩和背景中的雨滴让画面气质走向了白色系的反面
艺术的发展史是一次次突破自身边界的历史,但艺术并不以突破自身为目的。艺术突破自身,是因为那种切合这个时代或变革这个时代的表达所需要的——从前的形式不够了,从前的内容过时了,有些观念言语不足以表达了。唯有如此,艺术才能在每一次颠覆自身的冒险中,保持着与人性、技艺、现实的血脉联结。
我并不是说仅仅表达真实的情感就可称之为艺术,它同样需要新颖的形式与有启发性的观念。但我们不应痴迷于追逐新形式和新观念而忘记艺术的起点——心灵。艺术是艺术家个体心灵的表达,不论这个心灵曾是多么的普泛(如集体的宗教性),又或完成后的作品是何种程度的独立于创造它的心灵,它都生发自这一个体的心灵,这种生发应当真实——艺术的起点,应当真实。
2形律:形式限定原则下的探索实践
自2010年起,麻汇源以器皿为图示语言开始他的“瓷系列”创作。在瓷系列的语言渐趋成熟,发展出明确的个人风格后,他把该系列更名为“M瓷”。M瓷系列主要绘制单体器物,组合形式上,以各式器物格子架为主。以此为基础,延伸出以损毁的匣钵、堆叠的器物作为主题内容的“M器”系列。
M器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