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瓷·M器系列
长短相续、多变复杂的构图节奏
现代主义以来,艺术相较其过去的历史,在短时间内高频地发生形式与观念的变革,印象派、后印象派、立体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等等等等。这样的近现代艺术史给了我们一种错觉,即,艺术要具有革命性,不能重复前人,也不能重复自己,应当颠覆过去,步履不停地创新。其结果导致了这样一种荒唐的局面:艺术创作如同儿戏,不停地变换形式和规则,人们没有耐心打磨和深入地挖掘一种形式的潜力,而是急于在创新竞赛中获胜,以获得宣称“这种形式是我开创的”的权利,至于这一形式是否由优秀的创作赋予了生命力,已经没人关心了。
毫无疑问,艺术需要创新,但艺术需要创新和生活中其他的领域需要创新并没有什么不同,汽车、手机、电脑方方面面都需要创新。因此我们也不应神话创新在艺术中的重要性。一个新的形式创建出来只是个开始,接下来,它要么应当被艺术家们广泛地采纳,拓展其广度、深度及可能性——如印象派运动,要么它应当被创建者不断深入地挖掘和完善——如塞尚或梵高,如此才能使这种新的形式具备意义。
我们应当珍视贡布里希在其著作《秩序感》中所提出的警告:
任何系统的价值,取决于参与者(艺术家)、观众与媒介(规则/传统)之间的动态张力。这种张力通过竞争、调试和搏斗显现。若规则被过快颠覆,系统将因失去共识而瓦解价值。
3物性:釉料作为艺术主体的神圣性
麻汇源使用高温颜色釉在瓷板上描绘陶瓷器物形象,这些作品在景德镇气窑的高温还原焰中烧成。作品因“以釉绘器”形成了虚实互文的审美张力,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观看角度。然而,其艺术表现力的真正核心,在于麻汇源对釉料自身物性表达的深度重视,而非仅依赖于题材(器物)与媒介(釉)之间的观念关联。
麻汇源在长期的陶瓷学习和制作过程中,必然深刻体会到了釉作为一种绘画材料的独特性与魅力:釉在高温下会产生结晶、液相分离等反应,形成丰富的纹理;釉面可以呈现乳浊、清透或失透的不同质感;釉层中可能包裹着或细密或疏朗的气泡;开窑冷却时,胎与釉之间的应力作用形成种种开片的纹路。这些物理与化学特性,使得釉料在表现同一颜色时,可以呈现出哑光、亮光、失透、半透、结晶、拉丝、开片等截然不同的视觉和触觉效果。
浅色系釉面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