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敏意识到这是一个治理结构的问题。
张瑞敏说“董事长是所有权的代表,日常的经营不应该过多过问。总裁负责日常的经营管理。这样就会带来所有权和经营权的脱节。首席执行官就是要把董事局里原则性的问题和一些战略目标转化为实际操作中的指导性意见。总裁负责落实这些意见。”
自此,张总成为了张首席,海尔全球化的叙事如浪潮般奔涌开来。
事实上,在全球化叙事全面展开之前,还有一段序章,也就是《首席执行官》展现出来的内容——海尔如何从一个资不抵债的手工作坊式小厂成长为了第一个敢于到美国建厂、直接挑战欧美家电巨头的中国公司。
在吴天明看来,这无疑是一段中国商业史上的奇迹,而造就这段奇迹的是一群勇于冲破各种阻力,把“敬业报国,追求卓越”作为理想的人。
吴天明曾经这样说过,“每个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年代,出现了海尔这个‘异类’,怎不令人惊叹!”之所以是“异类”,一是因为张瑞敏跟吴天明此前看到的大多数中国企业家不同。
吴天明说张瑞敏是一个枯燥的人,工作之外就是看书和思考,“不吃喝玩乐,不陪演艺圈的人吃饭、不打高尔夫”,他似乎总是在想同一件事情,如何让海尔成为国际品牌。
不单单是吴天明这么看张瑞敏。曾经担任过外经贸部副部长、国家进出口银行董事长的佟志广先生有一年为张瑞敏颁奖,说“张瑞敏这个同志,脑子非常精密,是国内比较早觉悟到立足国内、放眼世界的人之一。他不满足于国内的市场,他想的是世界的市场。”
令吴天明感到海尔是异类的还有一种“真实感”。
可能是曾经在海外生活过的经历,让吴天明感受到了那个时候中美两国企业家的差距,他有时会觉得中国的企业家素质不够高。
即使见了一些所谓的“模范”“先进”,也给人以矫饰的感觉。
但是在海尔,吴天明看到了另一番景象,他写道“在海尔,没有浮夸、没有浮躁、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不需要吹吹拍拍,行贿走后门。一切都是透明的,公开的,公平的。”这些都让人觉得“真实”,真实的人和精神,真实的企业业绩。
吴天明感受到了“真实”,他决定不对电影做过多艺术化处理,而是把事实直接呈现在了银幕之上。
为此我曾经向海尔内部人士求证过,影片中的每一个人和事是否真的存在?得到的回答是肯定的。
海尔让吴天明看到了希望,中国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屹立于全球的民族品牌。
他认为海尔就是强国梦的“希望之舟”,我们对于一个伟大的中国公司的全部想象在海尔的身上都可以看到。
2000年开始创作《首席执行官》的时候,正是中国加入WTO的关键时期。2002年电影上映的时候,中国已经加入了WTO。
中国民族工业进入到了被群狼环伺的阶段,如何突围,如何跟强敌展开竞争,这是一道必须要解的题目。
为此,吴天明把这场竞争比作军事战争,并引甲午海战喻这场战争的残酷性和关键性。
他希望有更多的张瑞敏,有更多的海尔可以站出来。
在《首席执行官》剧组离开青岛之际,海尔集团为剧组举办了告别晚宴,据说也是唯一一次的剧组招待活动。
一贯低调的张瑞敏终于出现了,他在致辞时有些激动地说,“我们共同在讲述着一个沉重的话题,那就是入关以后,中国的民族工业怎么办?”
2017年,也就是《首席执行官》上映十五年之后,电影主创人员再次回到青岛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