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地市 财经 金融 房产 汽车 书画 艺术 教育 旅游 健康 文体

【李想集锦】(344) | 张国清在宁夏强调专精特新机制,实是“两个突破”

中华网山东频道 2024-11-21 16:02:14

11月18日至19日,张国清副总理在宁夏调研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和安全生产工作。强调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壮大机制,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给人一个感觉,发展新质生产力从专精特新企业突破,专精特新从“发展壮大机制”突破。而新华社的稿件只讲到培育壮大专精特新企业,还是讲到机制为好。

图片

张国清强调发展专精特新企业,是推进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的有力抓手,就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从专精特新企业突破的意思。提出要求要引导支持专精特新企业深耕细分领域,聚力科技创新,打造更多“独门绝技”,勇当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生力军。怎么建设机制,张国清讲了四层意思:一、要建好用好中试基地,面向产业需求打造平台、集成资源、联合攻关,促进研发升级、工艺改进、技术迭代,畅通技术创新到市场应用的转化通道;二、要纵深推进链式数字化转型,发挥龙头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带动作用,通过技术指导、需求牵引、场景开放等方式,推动中小企业敢转、会转、转得好;三、要完善梯度培育体系,用好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落实税收优惠、融资支持、产权保护、招才引智等帮扶措施,厚植专精特新企业蓬勃发展、成长壮大的土壤。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件好事、大事。国家不能遍地开花,因为没有那么多钱,还有个时间紧迫问题。因此,要抓突破口。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始终坚持专精特新发展方向,梯度培育优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以技术实力著称,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是加快实现产业体系升级发展的重要力量。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就是通过精耕细作锻造更多“一技之长”,为产业整体竞争力提升积蓄力量。当前,制造业转型升级到了重要阶段和关口,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蓄力赋能,必须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明确具体方向和路径,把专精特新企业打造成吸引、培育优质要素,最终产生更高水平竞争力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国已经涌现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1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6万家,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着力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完善“选种、育苗、培优”全周期培育体系,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其实,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这件事情,是二十届三中全会定的。三中全会是讲得很清楚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支持企业主动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攻关任务。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怎样培育与发展专精特新企业,要从“发展壮大机制”突破,在培育方式上顺势而为,形成长效机制。专精特新企业有自身特点,从其形成实践看,很多是在市场中摸爬滚打,从而实现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在微观层面的深度融合。打造专精特新企业,还是要靠企业苦练内功,强化精益管理,加强技术迭代升级。当然,政策上的引导也不可或缺,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公平的竞争氛围,打造企业融通创新平台和基地,在要素保障方面给予普惠性支持,对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至关重要。长效机制,离不开政府和市场双轮驱动,支撑机制运转的产业运行规律和技术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中小微企业应瞄准所属细分行业,加大创新投入力度,掌握更多自主知识产权,走稳从技术到生产力的“最先一公里”。

image.png

我觉得,专精特新从“发展壮大机制”突破,要重视在一些具体领域提前布局,形成产业、企业良性互动的局面。当前,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进程加快,技术突破带动产业发展,从而催生出更多新业态、新模式。这些前沿技术的产业链条长,涉及主体多,客观上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难得机遇。在这些新赛道上,引导企业自主选择合适的产业路线和经营模式充分竞争,产生的示范效应是巨大的,形成的发展经验是珍贵的,为下一步健全相关机制、精准完善各类支持政策提供了扎实基础和参照。

至于,怎么“发展壮大机制”,要说的话很多。有一条是在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机制方面下功夫。从国内外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历程看,专、精是放在首位的,很多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在产业链条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丝毫不逊于大型企业集团。同一产业链条上不同规模、不同细分领域的企业实现空间、要素协同,有助于降低资源配置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分散企业创新初期面临的风险,同时可以有效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形成的创新生态也有利于更多专精特新企业涌现。其中,产业链知识技术流动机制是协同的重要内容,这一机制将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共享集成,避免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方面出现“单打一”的情况。

图片

(文/李锦)

作者简介

【李想集锦】(342) | 国企改革的3.0版本与“根、干、枝、杈、叶”

李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企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首席政策专家。

新华社高级记者。2010年后,相继担任中国企业报总编辑、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首席专家、国企管理智库副理事长兼首席专家、中企之声研究院院长等。

重点做企业理论政策研究、课题研究、经验总结工作。十八大以来,解读70多份党中央、国务院与国资委企业文件与会议精神,去年接受媒体500多次采访。被舆论界称为“中国国企改革舆论旗手”“国企政策新闻第一解读人”。

改革开放来所写“思路型”调查为45位中央政治局委员批示。1982年,邓小平听取汇报并称其对改革“有发言权”。

出版专著《资本经营理论的提出》《深度》等32部。

  责任编辑:贾晗萱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