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大众日报》一版刊发《山区学生不再“候车无所”》,报道了济南市莱芜区在高庄街道先行试点,创建服务品牌。试运行期间,学生驿站的外观样式、内部配备,功能延伸、建设运行等方面不断深化完善,逐渐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并在全区全面推开。截至目前,莱芜全区共建成学生驿站369处,实现街镇全覆盖,为近8000名乡村学生搭建起暖心中转站。现将原文转发。
12月5日清早6点,天还未亮,室外气温-2℃,济南市莱芜区高庄街道圣水庵村村口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学生驿站内已亮起灯光。管理员刘秀云打开空调,把温度设置在24℃。打扫卫生、整理桌凳……她在驿站等待着学生们的到来。
“大娘好!”6点20分,就读于南冶中学初一年级的孙俪桐便推开了学生驿站的门。“快进来暖和暖和。”刘秀云热情招呼着。
“从我家走到这儿只需要几分钟,以前没驿站的时候,我们就在村口的大石头旁等校车。最怕下雨下雪天,淋湿了衣服,半天暖和不过来。”孙俪桐说,现在有了驿站小屋,啥天气都不怕了,等车的时候还可以在这里看会书。
6点25分左右,7名初中生已陆续到齐。
6点30分整,校车准时停靠在学生驿站门口,孩子们出门踏上校车,待安全员清点完人数后,随即出发。
今年56岁的刘秀云从前年学生驿站建成后,便成为这里的专职管理员。入冬后,为了让孩子们一来屋里就暖和,她专门买了个闹钟,确保每天6点之前赶到驿站打开空调。
6点45分,孙式鸿成为小学生里第一个到达的。不一会,村民张明珠也带着自己刚上一年级的孩子孙艺涵来到了学生驿站。“建这学生驿站真是个大好事,孩子不冷了,下雨天有个躲的地方了。”张明珠说,以前送孩子到村口坐校车,都得等到孩子上车才放心走,现在把孩子送过来就行,有专人帮忙看着,再也不用担心他们到处打闹乱跑了。
7点整,接送小学生的校车也已到达,11个孩子踏上校车,开始了一天的学习生活。
孩子们走后,刘秀云会再收拾一遍卫生,关好空调、饮水机和电视,结束早晨阶段的工作。下午4点,她又会准时来到这里,打开门,等待孩子们放学归来。
12月5日,11名小学生在莱芜区高庄街道圣水庵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学生驿站准备乘坐校车。
莱芜区地处山区,随着校车村村畅通,学生出门求学的问题解决了,但每逢雨雪恶劣天气,让孩子们“候车有所”又成为家长的新期待。
高庄街道北王庄村三面环山,只有一条主路与外界相通。“2019年,我们走访调研时,有村民提出能不能想办法为等校车的学生建个遮风避雨的亭子。”北王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谷国明介绍,为此,村集体出资6000多元,买了个3米乘4米的集装箱,并配上了空调。很快,周边村庄也“有样学样”建起了这种简易的“避雨亭”。
这一惠及民生的基层创举随后被莱芜区委了解到。莱芜区委宣传部随即组织专员前往调研,决定将“学生驿站”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基层站点,在高庄街道先行试点,创建服务品牌。截至10月底,高庄街道已建起57处学生驿站。
莱芜区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科科长刘荣庆介绍,学生驿站内统一配备小方凳、学习桌、饮水机、农家书屋图书角、电子屏、冷暖空调、高清监控等设施,让学生在候车的时候有位坐、有水喝、可看书、可观影;并按照“一站一人”的原则设置乡村公益岗,招聘管理员负责日常维护、环境卫生等。
学生驿站内统一配备小方凳、学习桌、饮水机、图书等,让学生在候车的时候有位坐、有水喝、可看书。
试点期间,学生驿站的设计理念、外观样式、内部配备、功能延伸、建设运行等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莱芜区决定在全区推开。根据试点,平均每个学生驿站的建设费用在1万元至1.3万元之间,资金从哪里来?
“政府财力有限,各村情况也各异,因此我们决定引入慈善力量。”莱芜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田冲介绍,当地设立“学生驿站”公益基金,由区慈善总会监管,区委办公室、区委改革办协调推进,区志愿服务联合会实施。去年11月,莱芜区拍摄的宣传片《学路漫漫,爱心相伴》正式上线,立刻引起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关注。
“短短一个月,我们收到312笔总计402万元捐款,资金问题得以妥善解决。”莱芜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网信办主任周光东介绍。
截至目前,莱芜区共建成学生驿站369处,实现街镇全覆盖,为近8000名乡村学生搭建起暖心中转站。学生驿站全面运行以来,功能也在不断拓展,除供学生候车外,在周末、节假日、寒暑假等会定期开展“大手拉小手”托管服务,日益成为学生日常学习交流的公共平台。
(来源:新莱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