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地市 财经 金融 房产 汽车 书画 艺术 教育 旅游 健康 文体

对话吕品昌&方力钧 | 陶瓷材料和瓷板画有着丰富的可能性

中华网山东频道 2024-12-17 18:04:30

景德镇陶瓷大学展览在北京的展出,不仅将继续扩大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学术影响力,也为北京的艺术界与公众提供一次难得的来自瓷都的艺术盛宴。

从瓷都到首都,“‘新视界’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巡展于11月15日在宋庄美术馆举办,向北京当代艺术界展示出了来自于景德镇陶瓷大学特聘教授方力钧团队(方力钧、张晓刚、毛焰、薛松)及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相关专业教师共55位艺术家的100件近作,涵盖油画、雕塑、陶瓷等多类型作品。

在展览丰富的艺术作品中,可以明显感受到艺术家们在观念、材料、形式、技法等方面的前沿探索,展示出了当代艺术的多样性与创新性。在有“陶院现象”称誉下的景德镇陶瓷大学依然在当代艺术创作之路上积极前行,刷新对于这一综合院校在艺术实践上的新印象,打开一片新视野。同时有着“陶瓷黄埔”之称的景德镇陶瓷大学,也为全国建筑陶瓷、工业陶瓷领域培养了重要的人才力量。

陶瓷从传统走向现当代,从材料属性到作品呈现,从以“器”为重,到艺术观念和审美表达,一路走来,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在不断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那么未来陶瓷艺术的发展走向会是怎样的?

在展览开幕之际,99艺术网采访了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吕品昌和参展艺术家方力钧,他们从不同角度谈论了本次展览以及与陶瓷艺术有关的想法。

99艺术网:本次展览是继在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馆展出后的一次巡展,为什么会选择北京的宋庄美术馆进行再一次的视觉呈现?

吕品昌:这次展览是今年上半年6月27日——7月27日,在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馆首先展出的,展览效果非常好,吸引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我们也希望这个展览通过巡展能够更好的扩大影响力。

陶瓷大学有设计学的博士点,也有美术的专博点,同时还有交叉学科的材料学和科技史的博士点的支撑。正因为是综合类的院校,并不被广大青年人所认知和了解。通过在宋庄美术馆的展览,让北京艺术界都能够感受到来自陶瓷大学的艺术力量和全国艺术家们一起在前行。希望陶瓷大学的艺术让更多人了解到,为了扩大影响力,也是一种宣传。

为什么巡展的第一站来到宋庄,我觉得这两个城市很有关联,一个是瓷都,一个是首都。很有历史渊源,景德镇的陶瓷闻名天下,一带一路上的货物来源很大一部分是出自于景德镇的。同时景德镇的陶瓷在过去600年间,一直向朝廷输送,一条大运河联系着景德镇瓷都和千年之城——通州,所以我觉得这个展览很有意义。

宋庄镇党委书记任存高发言

景德镇陶瓷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主持行政工作)吕品昌教授发言

参展艺术家代表方力钧教授发言

99艺术网:展览作品全部来自于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和设计学院的教师以及特聘教授团队,涵盖了油画、雕塑、陶瓷等多类型作品,那么这次展览有什么突出特点?

吕品昌:这次展览的艺术家主要是陶瓷大学的在职教授和特聘教授。其中有几位著名的当代艺术家,包括方力钧、张晓刚、薛松、毛焰都参加了这次展览,他们也是陶瓷大学特聘的教授队伍,为陶瓷大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包括这次展览,方力钧动用了他的资源、他的策展团队、他的工作室人员,前前后后在帮忙布置展览。我觉得要特别感谢他们!

这个展览主要是展示陶瓷大学的教师作品,他们都在运用景德镇陶瓷的传统工艺进行创新、创造,也很好的体现出了新时代的艺术家们在不断地运用传统的工艺和技术进行当下新时代的一种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个展览很好地体现了这批艺术家在当代艺术里面的一种新视野和探索。


“‘新视界’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展览现场,宋庄美术馆

99艺术网:景德镇陶瓷大学,也被誉为“陶瓷黄埔”,推动了陶瓷文化艺术的发展与创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称誉?

吕品昌:陶瓷大学其实在悠久的办学历史当中,的确为中国的陶瓷产业、陶瓷创新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通常有两个说法:一是叫“陶院现象”;一是叫“陶瓷黄埔”。

所谓的“陶院现象”就是在20世纪70、80年代,文革结束以后,从陶瓷大学走出来一大批优秀的毕业生,他们活跃在中国当代艺术界,特别是在雕塑领域,被钱绍武先生誉为一个独特的现象。因为陶瓷学院一个很小的地方院校走出来那么多著名的艺术家,这是一个特殊的现象,也是钱绍武老先生在一些活动场合发现了这一规律,所以他总结为“陶院现象”。

“陶瓷黄埔”主要是针对于工科,建筑陶瓷、工业陶瓷也是陶瓷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当今活跃在全国重要的建筑陶瓷和产业陶瓷重量级的企业中的人才,大多都来自于陶瓷大学,尤其是在广东佛山地区很多上市企业占了半壁江山,引领中国建筑陶瓷和行业陶瓷的发展。

景德镇陶瓷大学外景

99艺术网:在中国现当代陶瓷的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是值得大家去探讨的。你觉得陶瓷从材料属性到作品呈现,从“传统”走向“现当代”最重要的突破是什么?

吕品昌:我们陶瓷大学的老师,很重要的一点是在运用陶瓷材料的科技成果上。因为他们占据了地缘优势和材料优势,最前沿的陶瓷材料会被使用。我觉得这是一个艺术家关注现实、关注时代很重要的体现,新材料、新观念、新的表现形式都在作品当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展览开幕现场

著名批评家、策展人栗宪庭(左)在展览开幕现场

99艺术网:很长一段历史发展中,陶艺家受“器”的制约更注重实用性,在实用的前提下,尽量在设计和美学上有所体现,那么当代陶艺发展走向会是怎样的?

吕品昌:我觉得未来的陶瓷走向,一种趋势是艺术家的个性表达,通过个性化的材料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艺术创作理念;还有一种趋势是陶瓷艺术的生活化,必须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日益增长的审美文化生活的需要,所以无论是装饰品,还是实用器物,都属于生活化的一种方向。


99艺术网:在你看来,用瓷板画的形式来表现人物的“面孔”,与其他材料的创作有什么不同之处?

方力钧:涉及到不同方面,首先搞艺术创作怎么样都离不开材料。陶瓷这种材料运用到当代艺术领域里有什么样的可能性,其实非常多的艺术家已经在这方面进行探讨了。

另外,我个人与陶瓷材料有一些渊源。我15岁读中专的时候,就是陶瓷美术专业,使用陶瓷这个媒介一直是我的情结。

再有,通过大半辈子的探索、实验,瓷板画的可塑性非常强。我个人认为它的可塑性优于油画这种材料。目前还只是一个直觉和认识,基于不同的角度,需要更多的工作才能够呈现出来。我目前有点儿上瘾。

“‘新视界’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展览现场,宋庄美术馆

99艺术网:我在看到《2015》这件陶瓷作品的时候,还是挺震撼的,完全打破了对于陶艺的固有印象,带有一种破坏性,完全卸下了既有“完美”的标准,这种“生命体”呈现出来的痛感也是前所未有的,空薄的材质,脆弱的对于生命的无力感也油然而生,同时也提供了以点带面的可能性。你认为陶艺从“传统”走向“现当代”最重要的突破是什么?

方力钧:陶瓷这种材料,首先是它的应用场景。我们传统的陶瓷基本是实用器,在实用器基础上面只给了非常小的空间、比例,留给审美。其实社会发展到今天,很多方面我们都被解放了,虽然我们被解放了,由于惯性还停留在没有解放之前,其实一个人的创作和他对整个社会或者是形式的判断是相关联的。

方力钧《2015》 陶,46×44.5×42cm,2015

99艺术网:作为景德镇陶瓷大学的特聘教授,你认为目前在学院当中所推行的陶瓷艺术实践和当代艺术观念的结合,还有哪些方面是可以再去优化和推进的?

方力钧:我想陶瓷大学的当代艺术教学和“新视界”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正是为了能够在这方面多做一些实践,探讨它的可能性。

“‘新视界’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展览现场,宋庄美术馆

(来源:99艺术)


艺术家简介

吕品昌·扩充陶艺的内涵和能量 | 中国当代陶瓷名家邀请展暨首届中国·宋庄陶瓷协会作品展

吕品昌,1962年出生于江西上饶,1982年毕业于轻工业部景德镇陶瓷学院雕塑系,1982—1983年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学习深造;1988年获硕士学位。现任景德镇陶瓷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主持行政工作);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城市雕塑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公共艺术艺委会主任、国家重大主题美术创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美协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全国城市雕塑指导委员会艺委会委员副主任;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中国文促会陶瓷专业委员会主任/雕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特聘雕塑家;中国国家画院雕塑院特聘雕塑家。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雕塑系主任。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专家津贴”;国际陶瓷协会(IAC)会员。


方力钧丨直视人性

方力钧,1963年出生于河北邯郸,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同年7月1日入住圆明园,并逐渐形成圆明园画家村。1993年创建宋庄工作室并逐渐形成宋庄画家村。2014年创建“中国当代艺术档案库”。

方力钧曾在德国路德维希美术馆、德国国家美术馆、阿姆斯特丹城市美术馆、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瑞士阿丽亚娜陶瓷博物馆、意大利都灵市立现代美术馆、澳门艺术博物馆、台北市立美术馆、香港艺术中心、上海美术馆、湖南省博物馆、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等美术馆和画廊等重要机构举办过个展。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光州双年展、上海双年展等众多群展。作品被纽约现代美术馆(MOMA)、蓬皮杜国家艺术中心、路德维希美术馆、旧金山现代美术馆、西雅图艺术博物馆、荷兰STEDELIJK博物馆、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美术馆、澳大利亚昆士兰美术馆、福冈亚洲美术馆、东京都现代美术馆、日本广岛现代美术馆、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湖南省博物馆、中央美院美术馆等众多公共机构收藏。

出版个人画册、图书《方力钧:编年记事》《方力钧:批评文集》《方力钧:作品图库》《方力钧:云端的悬崖》《方力钧:禁区》《方力钧版画》《像野狗一样生存》等56本。并被中央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西安美术学院等23所国内大学聘为客座教授。1993年,作品《系列二之二》登上《纽约时报周刊》封面。

  责任编辑:薛筱蕙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