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地市 财经 金融 房产 汽车 书画 艺术 教育 旅游 健康 文体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 王沂东:我眷恋故乡的热土,会一直用油画寻找民族的特色

中华网山东频道 2024-12-19 16:46:44

扎根农村,从农村的生活体验中获取灵感,时刻不忘记自己的来处,王沂东有着自己的坚持。

王沂东出生于民风淳朴的鲁南乡村。故乡的山水赋予了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他的作品深情地辉映着他所深深眷恋的那片热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国北方山区的独特风情。

《有这么一个小院》180cmx180cm 1983年

寻找民族的特色

法国巴比松画派著名画家米勒曾经说过:我生来就是个农民,我愿意到死也是一个农民,我要描绘我所感受到的东西。这种热情中反映出一种坚定性,那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

作为19世纪中叶著名的农民画家,他也是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他的绘画的情感充沛,细腻、凝练、质朴,真实再现了法国农民的生活,且满怀爱、良知、怜悯、信仰、谦恭、平等的道德关怀。

米勒作品

从1984年《历史系大学生》的肖像画系列开始,王沂东展示了较为纯正的古典风格,同时作品具有一种共同的基本目标:寻找民族的特色。

《历史系大学生》100cmx80cm 1984年

作品《缝》《刘二叔》《铁蛋》则开始在题材上发生了转向,从惯常的课堂模特儿转而致力于对农村人物的描绘,显示出王沂东凭借古典油画的精湛技法向乡土题材的回归。

《刘二叔》65cmx50cm 1986年

沂蒙山的山、沂蒙山的水、沂蒙山的树林子,甚至沂蒙山的鸡鸣犬吠、坑坑洼洼,都给幼年的王沂东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以至于后来沂蒙山元素成为他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切给予他无尽的温馨和亲切。对于艺术家而言,创作灵感是无价之宝,但生活的原始素材并不会直接赋予他们灵感。艺术家的灵感,源自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

他曾说过:生活感受的干枯是最可怕的。

于是,在油画创作中,他会从故乡的山水人文中汲取养料,加以自己的个人情感理解。

《沂河水》190cmx185cm 1993年

在油画技法上,王沂东对古典主义大师的表现技法兼收并蓄,融汇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语言,将油画创作的基本技巧与作品的情致结合起来,以金色、白色、黑色和红色等几种主要的对比与渗透,实现了画面凝重而不呆滞、强烈而不生硬的艺术效果,具有一种含蓄而动人的内在美。

《美丽乡村》100cmx100cm 2009年

2009年创作的《美丽乡村》,王沂东运用的是两种典型色调,背景的一黑一白与中国红衣少女相互映衬,传达出中国乡村浓郁的美。

一次跨越大洋的旅程

王沂东以北方农村人物为创作核心,并从传统民俗之中汲取灵感的艺术之路,始于1988年的一次跨越大洋的旅程。那一年,作为访问学者,王沂东踏上了美国的土地。作为当时世界当代艺术的“心脏”,那里充满着现代艺术气息,许多国内艺术家渴望在那里吸收西方艺术的精华,进而创作出具有国际风范的作品。

1988年,美国纽约时代广场

然而,在异国他乡的街头巷尾,满脑子都是故乡的风土人情。他曾形象地说:即便是最丰盛的西餐,也比不上豆浆油条的滋味。

他深感美国缺乏历史沉淀和独特的文化特色,其绘画艺术显得过于年轻,难以引发深思。相比之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则更显力量。中国画的墨色运用、民间美术的色彩和线条,都是时间淬炼的精华。这些艺术元素不仅体现了民间观众与创作者间的互动,更是在不断调整中达到最佳状态,最终成就了“经典”。这种经典不是偶然诞生的,而是在变化中逐渐形成的形象,反映了民族的审美特征,如中国人对红色的偏爱,它源自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王沂东在美国安德鲁怀斯博物馆前的合影

这更加坚定了他回归本民族中国传统文化的决心。

回国之后,王沂东抛开杂念,全身心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将心中反复浮现的故乡景象和人物,全部呈现在画布之上。他回忆道:故乡亲戚的面容是我思维中最活跃的元素。父母在外服役时,家中的亲戚都聚在一个村庄。每次回村,乡亲们总是把最好的食物留给我。

这份浓厚的亲情,在王沂东的画作中化作了具体的形象:那些穿着缅裆裤的老伯、花棉袄的姑娘,在他笔下都显得如此生动美丽。

《农家小院》45cmX45cm 1989年

这段时间,他创作出一批反映民族内涵的作品。他借鉴中国绘画传统的墨、线、平面感、晕染等技法,把古典情调和现代意识融在一起。他创作于1995年的《江南女子》,借鉴了中国传统壁画、民间年画的趣味。

《江南女子肖像》100cmx80cm 1995年

《蒙山雨》则是王沂东在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一幅“写实主义”油画,被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评为新作优秀奖。在作品的绘画语言上,王沂东将中国传统绘画的水墨表现技法融入油画中,使画面呈现出黑白对比强烈的视觉震撼效果,整幅画作借助人物的动作,增强了画面纵深感,在他富有冲击力的艺术表达下,使画中的山、水、石、雨、人,构成一道蕴含着生命美感、天人合一的动人风景。

《蒙山雨》190cmx185cm 1991年

创作于2006年的《远方的来信》将时代背景置于通信还尚不便利的旧年代。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通信尚未发达时,人们依靠书信传递情感和信息,书信成为了最亲密的交流方式,而那个年代的书信交流并没有现在通讯的及时,很多时候等个回信都要一周以上,在这段等待的时间里,内心其实是被期待的情感所包围。

从拿到信、知道是谁写的,然后打开信,还没看到字就已经很兴奋了……王沂东显然很怀念写信的时代。他喜欢用写实油画将这种原始的、慢节奏的生存状态表达出来。

微信图片_20210413095639.jpg

《远方的来信》150cmx100cm 2006年

作品中,一位身着红色衣服的青年女子,在铺有红色印花的床单上安静地坐着读信,画面的气氛与她读信的神态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效果,给观众带来了一种情感的交流。这幅作品画面氛围把握得十分精准和谐,笔触细腻,巧妙地利用光源,对光影变化进行精细捕捉,使整个画面层次感更加立体。

对农村传统婚俗情有独钟

王沂东对农村传统婚俗情有独钟。在那个物质并不丰富的年代,黑蓝棉袄是日常的着装,而婚礼上的红色,如同一抹亮色,突然跃入了人们的视界。红嫁衣与黑土地形成的色彩对比,给王沂东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吉日》 150cmx100cm 1995年

王沂东长期生活并创作的沂蒙山区,是一片红色热土。这里的人们对幸福有着最朴素的追求。

对于年轻人而言,结婚无疑是一件“天大的事”。他细致入微地观察每一场婚礼,无论是不同性格的表现、亲疏关系的微妙差异,还是小伙子的激动与害羞、新娘在人生转折点的紧张与迷茫……这些都在他的画作中得到了生动展现。

《闹房》180.5cmx190cm 1998年

王沂东在他的艺术探求中,细腻勾勒出婚俗中的东方民俗文化精髓。他不仅捍卫着民族对传统的崇敬之情,更在作品中悄然寄托了乡民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期盼。他以画笔绘就了美、善与纯朴,呈现出那些深植人心、令人欢喜的场景。如阳光般温暖人心,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窥探农村的新视窗。绘画,作为一种“瞬间艺术”,其使命便是定格那些最灿烂的瞬间,留存那些最温馨的时刻。

微信图片_20210413095636.jpg

《冬天里的阳光》180cmx130cm 2004年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凭借对东方民间文化符号的深入挖掘,王沂东的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展览并获奖。如《农家母女》获“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奖,《蒙山雨》获“二十世纪中国回顾展”优秀奖。

西方评论家曾用这样的话评价这一现象:西方古典绘画传统,正在被年轻的中国画家所继承。王沂东在这方面堪称写实主义大师。他的画作不仅继承了西方古典油画的精湛技法,更融入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审美意蕴,成功地再现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画布上捕捉中华民族的灵魂韵律、肌肤纹理与审美情操,这是中国油画艺术家们心中的宏伟命题,亦是他们面前的艰巨挑战,而在这个艺术日益商业化的时代,王沂东却坚守原则,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艺术风格。

他的作品以纯净的色彩和明快的光线,赞美乡村生活的质朴与精神的纯粹。初见之下,其画作赏心悦目,细品则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诗意与浪漫。仿佛拥有一种净化人心的力量,能让人暂时忘却尘世的喧嚣,进入一种清新、自由和纯净的意境。

《山里的媳妇》190cmx185cm 1997年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理念在王沂东的艺术创作中得到了完美诠释。王沂东,除了以北方农村作为创作源泉,他也积极吸收中国本民族的绘画语言与艺术思想,充分吸收中西方文化的精华而又不失自我,最终形成了自己鲜明的风格。

用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符号去表达是中国艺术家们的追求。王沂东始终坚定不移地走这条路,乡土情怀是他永恒的创作主题,更是他坚守的创作根源。

王沂东,将始终在这条路上跋涉……

(来源:王沂东美术馆)

画家简介

王沂东·油画丨吟唱着对纯朴文化的留恋,唤起每个人挥之不去的故土情

王沂东,1955年出生于山东蓬莱,1968年考入山东临沂第一中学,1970年在山东沂源柴油机厂当车工,参加工厂演出队的演出,绘制厂内的宣传画、演出队的舞台背景,1972年12月考入山东艺术学校美术科,开始系统学习绘画,1975年毕业留校任教。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1982年毕业并留校任教,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基础部主任。2004年调任北京画院。中国美术家协会原理事,现为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曾在美国、德国等国家与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举办个展,其作品多次在全国性美展中获奖。2004年与艾轩、杨飞云发起成立了“北京写实画派”,2005年3月,正式更名为“中国写实画派”。王沂东是当今中国最具实力的油画艺术家之一。

  责任编辑:孙秀青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