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院长、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发起人牛克诚
开幕式致辞
尊敬的周(庆富)院长、赵(声良)书记、加藤(良次)校长、杭(春晓)所长、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各位媒体朋友及现场的听众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现场的听众朋友”,说谁呢?是不是太笼统了?不具体。各位都是中国传统色彩的爱好者、拥趸,也叫“粉丝”。粉丝都有个简称,比如什么什么“饭”、什么什么“丝”、什么什么“粉”的,那么,传统色彩粉丝,就应该叫“色粉”(众笑)。出门在外,身份都是自己给的。那咱们就改口了:尊敬的现场色粉们,大家上午好(众笑)!
现场观众
“粉丝”是外来语Fans的音译,狂热爱好者,以前都叫歌迷、影迷或追星族什么的,2005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才有了“粉丝”这么个叫法,不过20年的历史。但色粉的历史却很悠长,两万年前的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一万年前我国浙江浦江的上山彩陶,那个用来描绘图像的最原始颜料就是色粉(pigment)。
色粉是色彩的物质载体,有了色粉也才有了壁画、彩陶、建筑彩绘,也才有了顾恺之《洛神赋图》、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也才有了达•芬奇《蒙娜丽莎》、凡高《星月夜》……两万年的悠久历史,两万年的艺术辉煌!一不小心,色粉,竟然与这么一种伟大的物质同名同姓!自豪感怎么瞬间就爆棚了呢(众笑)?人在得意忘形的时候往往是得意忘形的。色粉,真香(众笑)。
其实,做粉丝很累。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网红、爱豆往往是被资本制造出来的,一会儿他是顶流,一会儿他又爆款,一会儿他又霸榜……一拨一拨地收割着粉丝的时间、精力、金钱与情爱,而我们色粉,则把挚爱默默地留给了那古老而隽永的传统色彩!挚爱恒久远,色粉永流传(众笑)。如果非要给这份爱加上一个期限,那就是,两万年(众笑)。
现场专家
当然,你说,不是有“颜粉”吗?那些着迷于明星或者偶像外貌颜值的粉丝。为什么咱们不叫“颜粉”?“颜色”的“颜”,也和色彩相关呀。这个你知道的,颜粉的追求是,只要哥哥姐姐长得好,三观跟着五官跑(众笑)。这个就很不靠谱,因为,一言不合,那些偶像、网红、顶流就立马塌房,就稀里哗啦一败涂地地掉粉了。
掉粉不是因为地球吸引力,而是爱豆失去了粘着力,而我们色粉,则被一种东西温柔地黏合,并在时间的冲刷中愈益牢固,这就是中国传统色彩日久弥新的动人魅力!中国传统色彩是中国古代先民的智慧结晶,承载着中国人的审美与情感,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基于阴阳五行哲学观念的五色体系,实现了色彩的物理属性与自然属性及精神属性的和谐、统一与圆融,体现出综合、模糊、直觉、体悟式的思维特色,形成与西方光色体系平行的色彩体系;彩陶、卷轴画、壁画、彩塑、瓷器、服饰等上面的色彩纹样与图像,琳琅满目,五彩缤纷,那就是古代版的多巴胺色谱;石榴红、天水碧、美人霁、月白、绯红、竹青、鹅黄、妃色等一个个色名,风情万种,诗意盎然,令我们陶醉激赏;涂、染、绘、雕等施色技艺精工细腻,如鬼斧神工,令我们叹为观止;各种矿物、植物颜料,也就是色粉,在宣纸、壁面、器表塑造出多彩图像的同时,也演绎着材质自身的性格与表情;……中国传统色彩,优雅、高级,绚丽多姿,惊艳了时光,温柔了岁月,也激动着我们的学术志向。我们努力追溯中国传统色彩生成的古代文化及哲学思维本源,探明工具、媒材的物质构造及其能动机制,考寻在染织、服饰、建筑、陶瓷、绘画等领域的技艺衍生及语言流变,探求传统色彩与现代生活、文化科技交融激发的新生色彩智慧等,在历史与现实的回溯与延展中,展现传统色彩的美学魅力及当代应用前景。“源脉·融汇”的年会主题再一次表明:我们探究中国传统色彩,并不只是一种纯粹的学术旨趣,更不是徒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为着让古老的色彩经验与智慧,贡献于当代社会生活。
上个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锚定了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建成文化强国,有各种明确的硬性指标,而有一个指标,虽然不可测量,但却十分重要,那就是全社会的美育普及以及全民性的审美能力提升,它构成了社会文明程度的一部分。在此方面,传统色彩研究就是重新阐扬东方色彩智慧,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当代生活与艺术提供中华传统美学资源。
现场观众
2016年首届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开幕式上,我说咱们都是“好色之徒”。时过9年,我们成了“色粉”。虽然换了马夹,却改不了我们的英雄本色(众笑)。一个“色”字贯穿了山河岁月、人间烟火,那是我们矢志不渝的初心追求!本无意与众不同,怎奈何品味出众!不想当色粉的司机不是好厨师,调和好的色粉就能画出最美图画!那么,问题来了:要问当今粉丝哪家强?色粉遥遥领先(众笑、鼓掌)!
谢谢大家(观众鼓掌)!
闭幕式致辞
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发起人牛克诚
各位在座的色粉们,大家中午好!
刚刚专家与听众互动环节,谁说到了“五脏六腑”,我当时一阵紧张。这都快到下午一点了,你非得说这个,那六腑里就有一个胃呀。你这不是号召色粉们用那个空空如也的胃来胁迫我:你快点讲吧,人家都等着吃饭呢(众笑)。
那好,像往年那样的前半部分的学术总结就不说了,这样就能节省二十分钟(众笑)。咱们就直接进入颁奖环节。
各位老色粉都知道,这个“奖”其实就是我用嘴那么一“讲”,不要当真的。但也还是有个别的专家把这事当真了,去年,我“讲”完后,就有专家跟我说,他也应该得个什么什么奖。各位在各自的领域都特别牛,还真缺这么个奖吗?都是成年人,还争嘴(众笑)?
下面就把由我一个人组成的评奖委员会经过激烈的讨论所评出的四项奖(众笑),在这里庄严而郑重地向各位色粉进行汇报。我这么一“讲”,你们“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就行了(众笑)。
现场专家
第一个奖是“精密精神奖”,这个用词本身就不够精密,看来,一个人的智慧还是有限的(众笑)。设都设了,那就讲一讲吧。我想把这个奖颁给河南大学的程民生先生。理由是:宋建明先生第一场做报告的时候,程民生先生是评议人,坐在侧幕条那里。宋先生正讲得起劲儿的时候,程先生突然从侧幕条那儿出来:“宋老师,请抓紧时间!”大义凛然,一脸正气。当然,宋老师也很乖:“不好意思,我拖堂了。”还继续往下讲。过一会儿程老师又从那儿出来了:“你的时间到了!”(众笑)
这就是一个严谨的态度。时间的刻度其实是在测量做事的精密度。我始终认为,传统色彩研究应该增强学理性。在座的各位有的是理论出身,有的是专注技艺,在实践中有很多新发现。在作为一种学术成果呈现的时候,就应该把它纳入到大的艺术史研究的学术框架当中来思考。应该以文本及图像为根据来发现理性问题,确立客观的逻辑起点,用色彩学的概念、范畴、逻辑和方法进行学理性表达,建立传统色彩学的学科范式,从而能够进入到艺术史学科的总体进程当中。
在这方面,给大家提供一个范文,就是陈彦青的《物色的仪式与表演:宫衣、法衣配色》这篇论文。它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清末舞台宫衣舞裙切入,探讨中国传统配色观念及视觉逻辑。展开论述了清宫旧藏各式宫衣的主体色所体现的使用对象、身份等级、使用场合及剧情叙事等,进而探讨宫衣色彩与服装结构各种复杂关系,如上下主体配色、正色间色配色、云肩主体三叠色、袖口色条配色、彩条裙裥色等,从而指出色彩在戏曲宫衣的设计、应用中所发挥的视觉感知及符号意义。我做杂志,我们《美术观察》杂志的重头学术栏目“美术学”有一个用稿外审制度,这些外审专家的学术把关很严,即使这样,据我的判断,陈彦青的这篇论文通过外审应该没有问题,学术论文就应该这样来写。
第二个“跨界融合奖”,这个奖项我想颁给两位专家,一位是日本国立民俗学博物馆的末森薰先生。末森先生的演讲一开口就令我十分震惊:一口流利的中国话。我想,这个挺好,省得同声传译了。但是第二句就回到了日语(众笑)。我认为,两种语言的结合,才能够成为我们进行文化沟通的桥梁。另一个要颁给北京服装学院的崔岩女士,她与杨建军先生夫妻二人各有分工,一位侧重色彩历史,一个侧重染色工艺,这样就完成了传统色彩的整体性复原。
做传统色彩研究不只是在一个单向领域来做,应该扩大我们的视野,在各种领域、各种方法、各种观念相互融合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打通色彩文化及观念、色彩技艺及表现、色彩历史与理论,对中国传统色彩进行综合性研究、体系性建构。从个案的“点”到某一领域的“面”,再进入到由各个领域内在逻辑建立起来的“体”,从而建构起与西方色彩学可以平等对话的东方色彩体系主体。
即如宋建明先生指出的那样:色彩学整合了颜色形成的物理属性、视觉系统感知过程、色彩心理效应原理,以及色彩的艺术表达技巧与美学成因及工艺规律。它一定程度上包括了光学、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美学和艺术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学理。事实上,宋先生所做的研究,即是从文献、样品、技艺、审美、色彩体系的整体观照方式,从而厘清中国色彩文化体系的内在结构、基本属性、各种类型、表征与特质、价值观变化、方法理论。清华大学贾玺增先生的《“退红”考》,从图像、纹样、色值、专用词、染色工艺、用色技艺、自然物、审美等全方位、立体地探明了“退红”,所展现的就不只是一个色彩名,而是它的履历全档案。从宋建明先生、贾玺增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历史学、文献学、考古学、语言学、训诂学、色彩学、物理学、视觉心理学,以及美术学及染色工艺等的综合体现。
当然,我这里并不是否认单领域的专深研究,综合的东西,一定是以单领域专门性的研究为基础的。事实上,我们很多专家所做的单领域研究是非常精深的。如,陈彤、李路珂先生对《营造法式》彩画的研究,彭德、肖世孟先生对于“五色”的研究成果,都是沉甸甸的,有了它们,我们才谈得上各领域的融合互鉴。
第三个奖项“实践应用奖”,我想颁给中国美术学院的成朝晖女士。她的报告讲龙泉青瓷的色彩,梅子青、粉青、天青,都是青。我们看她的一袭长衣,就是青色的,自上而下从浓渐淡,到下面逐渐接近了天青或者是粉青了。她的研究和她的生活状态是结合在一起的,或者说她把她的研究成果应用在了她的日常。我就想到,我们做传统色彩研究,美术研究所持续九年一直做“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这个平台,也是想在这里为大家展现一种有实践性、应用性的传统色彩研究成果,能够为当今的生活、设计、艺术创作提供来自传统的经验智慧。实践性的研究,像黄荣华先生的报告包括现场演示,这些年亲自操作在第一线,形成的一千多个色卡,为传统色彩应用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样本。加藤先生做的染色,同样在这方面非常有建树,值得推广。应用研究还要考虑到我们所处的科技时代背景,刚刚提问环节,问李路珂怎么提取色样?怎么样用AI手段复原色彩?如何建立传统色彩的数据库?等等,都是为传统色彩当代应用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学术资源。
跟各位解释一下:我刚刚一边听各位报告一边在斟酌这一个一个奖,严重地分神,导致奖的设置及人选都很值得商榷。有哪位没有得奖的,您尽管可以有意见,但您一定不要认为后边有黑幕(众笑)。
第四个奖项“集体荣誉奖”,我想把这个奖颁给在场所有色粉们!
开幕式上,我讲到,2016年首届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上咱们都叫“好色之徒”,今年叫做“色粉”,是传统色彩爱好者的2.0版本,是一个升级版。升级之后的确看到每个人的专业素养、精神能量都在大幅度提升。特别表现在问的问题特别专业,每个专家回答问题的第一句话几乎都说: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甚至还有的色粉问到加藤先生染织:“煮吗”?这么专业的问题,外行人还以为咱们这是餐饮问题讨论呢(众笑)。
现场观众
各位色粉们:一天半的时间你们辛苦了!从第一天早上7点多就排队进场,到中午的微寒中各自找地方吃饭,确实我们条件有限,没能够给各位提供舒适的听众条件,各位为了这个会议受到很多苦,在这里向各位道歉,同时表示特别感谢!
专业色粉的存在是中国传统色彩研究未来希望之所在。中国传统色彩指向综合性、学理性、应用性的研究,应该由各位在未来实现!
明年我们再见!谢谢各位(观众鼓掌)!
(来源: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
画家简介
牛克诚,1961年生于辽宁抚顺,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1987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1994-1997年间作为东京大学外国人客员研究员、日本国文部省特聘海外艺术家(画家)在日本学习日本画技法并从事绘画创作。
绘画作品入展“首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及十、十一、十三届“全国美展”等国家级重要美术展,以及“法国国家对比沙龙展”“来自中国美术馆的艺术”等国际展,获“首届中国美术奖”“重彩画创作学术奖”等;学术专著《色彩的中国绘画》获国家图书奖;出版《牛克诚写意山水》《牛克诚山水画作品集》《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家丛书·牛克诚》等。
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美术观察》主编、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美术学科组委员,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兼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策划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