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江为中国美术学院2023级研究生新生讲授第一课
2024年中国美术学院校庆日,杭州象山校区小剧场座无虚席。与往年一样,许江在此为新入学的研究生讲授第一课。
讲座开始前十分钟,他仍在专心润色手边的讲稿。每年学生的入学和毕业仪式,许江都会很认真地准备一篇讲话,充满感情地和学生们交流。此次的主题是关于林风眠先生和吴冠中先生的艺术人生。恰逢校庆96周年,面对台下千余名师生,他抑扬顿挫地讲述国美学脉的百年传承与先师风骨。讲到激情处,不忘提醒大家拿起笔记本,记下那些灵光乍现的珍贵感受——这是他所一贯倡导的。
许江担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二十年。山止川行,风禾尽起。秉承着林风眠先生等一代代国美巨匠的教育理念,他提出“以大学望境化人”“以哲匠精神树人”“以东方艺术立人”的核心办学思想,将中国美术学院打造成一所成绩斐然、享誉世界的一流高校,培养出一批批扎根中国大地、坚持人民之心、立足文化自信、砥砺东方精神的艺术人才,为中国艺术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国美模式”。
开创与倡导中国美术学实践类学术博士高层次培养
2001年,许江担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使命担当,艺心筹谋。他一边积极开拓象山校园的“大学望境”,一边积极倡导学院率先开展美术学实践类学术博士的培养。这一高层次培养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思考。第一,中国绘画具有悠久的画史、画论的传统。这一传统既代表中国艺术学的理论高度,它的浩轶广大、代有传承的文本体系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美学体系的宝库。同时,这一传统又涉入中国绘画的方法体系,建构起诗与画一体的语言诗性。而这种画史、画论主要由画家文人写成。中国历史上的画者同时涉入诗与画境域,阐发绘画的精神与生活的消息,跬成中国独特的史论兼叙的文本形式,铸炼而成伟大的人文诗性的精神。这种传统和精神的当代赓续需要实践者的真知灼见,需要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共同参与。第二,画家来做美术学术研究具有优势。最突出的优势在于对绘画语言的感悟和体识。绘画不止于知识技能,它在一般的知识、情感、人文、修为之外,还有某种更为幽微、独特的生命赋能。中国的文化传统特别重视生命本体对这种赋能的感应与品第。绘者完全可以发挥绘画语言的优势来从事和促进艺术的学术研究。第三,一流学科的评估中,博士培养是很重的一块。艺术类学术博士的培养不突破,艺术学学科的评估就难以提升。
正是在这三个方面的深思基础之上,中国美术学院在全国率先开创美术学实践类学术博士培养。
2004年,第一届国画博士毕业,毕业展《怀文抱质》轰动全国。隔年,许江、司徒立等辅导的第一届绘画方法论研究班亦毕业。至今,20年过去,许江参与辅导的绘画方法论方向培养的毕业和在读学术博士上百人。开枝散叶,毕业生遍布全国各高校,有不少本身也已经担任博导。这样一个方向上持续高质量的博士培养,在全世界都是罕有的。在博士的培养中,许江主要担任的是艺术语言研究的辅导。其课程主要集中在艺术专题研究、艺术语言辞典概说和艺术经典案例研究。中国美术学院绘画方法论研究方面的近百篇博士论文或单独成书,或合辑《绘画论》连卷出版。以这一方向为中心的国美艺术哲学与文化创新研究院,已经成为当代绘画方法论研究的全球重镇,成为中国美术学院建构美术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学术支撑。
《东方葵-金塔》布面油画 280×540cm 2014(许江作)
代代传承的哲匠道途
劳作上手,读书养心。在许江看来,美术学院的本质是通过一门技艺学习,培养手的能力,进而了解创造本质,打开自己内心,进入创造的境界。但美术学院要培养的又不止于工匠,而是要培养能够思想、富于情怀、有批判精神的“哲匠”。研究生正是这种哲匠培养的重要途径。
“哲匠——当我想用一个词或一个文字符号来指代我们时代真正的文人,以此来标注他们谦逊素雅却又矢志不移的生命品质的时候,在我脑中反复回荡的就是这两个字。”他说,“一所特色型、研究型的人文学校,应该始终氤氲着一种技艺品味的深层关怀,一种怀素抱朴的品性情怀。正是这种独特的品性情怀,让艺术的传授能够超越知识科目与风格类型的层面,不断地答疑解惑,不断地去蔽求真,把授课定义为授业,自觉地拔高到人文跬积的高度来看待艺术的训练,拔高到人格塑造的高度来看待艺术的教习。”
许江便是这哲思与炼艺的践行者。尽管事务性工作繁忙,但对待研究生教学他从来一丝不苟,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将艺理与技艺相结合。他曾再三教导学生:“我们画画的人写论文一定要具备读图的能力,而这‘读’是与‘画’相辅相成的。要想能真正深入读画,重要的是去临摹该画家的画,甚至能做到背临,再以他的笔意来写生训练。如此往复,一张画也能够读个两万字。因为画到了,也就‘看’到了其中的精微与深度。”许江不仅这样说,而且始终力行。二十年来,他笔耕不辍,撰写了以绘画语言为中心的百万文字,出版了《一米的守望》《视觉那城》《葵园辞典》《南山肖像》等多部著作。他还以《中国文化精神之征候》为题,首播“中国艺术大讲堂”。他的一系列艺术讲座以其激荡的风气,广受欢迎。
在许江的推动下,中国美术学院设立了代表教学研创最高荣誉的“哲匠奖”。这一旨在表彰业务精湛的一线教师的大奖,如今已举办了八届,成为中国美术学院每年度备受期待且最为重要的学术盛宴之一。“年轻的哲匠们从一开始,并不自知是哲匠,他们只是以自己的方式,从思与技的两个方面去接近和实现美院的先师榜样,接近和实现林风眠先生、潘天寿先生身上所兴发和淬磨出来的诗性风骨。西湖是诗,先生们的作品是诗,美院的精神也是诗。”在山水相望的校园中,“哲匠精神”作为国美的学风、校风,已然成为一种标杆、一种使命,激励代代国美师生像匠人一样劳作,像哲人一样思考。
许江与他的“葵”主题画作
贯穿始终的东方学之道
自二十世纪起,中国艺术的核心命题即融汇东西。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国立艺术院提出的“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东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由建校传承至今,是每一位国美学子都熟记的“国美四句教”。
“在那个时代,林风眠先生(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竭尽全力要向西方证明,西方可以的,东方也可以,东方人能够像西方人那样把油画画好,可以用西方的东西拿来改造中国。”许江曾说,“我们如今更为重视的是用中国艺术、中国文化精神来创造所有的艺术,以回馈世界,从中把握一种东方的人性内涵,富有‘目既往还,心亦吐纳’的真情实感,创造出富有表现力、一唱三叹的感人的艺术语言。”
由此,许江逐步构建出以“东方学”为核心的学科链,确立以“视觉艺术的东方学建构”作为中国美术学院的学术核心,展开以东方文化为代表的、具有艺术精神特性的学术梳理,构建起以中国书画为头脑,以艺术理论为心脏,以油版水壁等绘画为手臂,以雕塑、新媒体为双足,以综合绘画为身躯的美术学人型结构图式,并深入确立每个门类内在的传统、写实、东方、综合的四维度工作室框架,筑造当代绘画以现实主义精神为中心,以中国文化精神为内核的绘画高等教育多元发展的生态结构。这种结构既保持了绘画的深厚传统,又激活着艺术多元互动的勃勃生机;既加强了持续推进的艺术教育来源于时代、来源于生活的深度倾向,又得以通过不断回访东方根源来激发创新的力量。中国美术学院的毕业创作持续提高质量,各个专业门类的研究生毕业创作广受关注,毕业人才备受全国各专业院校的重视,这种教学的结构性保证是起着重要作用的。
学养风骨,气存浩然。许江继承了国美先贤们艺理兼通的诗性精神,在他的艺术创作中,那“东方葵”体现的是一代人的命运肖像和精神图景。他访葵、画葵、格葵、铸葵,展现出独特的诗性气质,深化对东方文化时代内涵的领悟,并以这种扎根大地、立于人民的创作实践,反哺其治学治校的理念。每每与研究生交谈后,他都会嘱咐一句“览群书,勤思考,多实践”。览群书,是在艺理层面融汇古今,把握文化发展的脉络;勤思考,思考如何将想法、手法、心法交融共生;多实践,是引导研究生去生活中寻觅,在创作中成长,把握时代脉搏。
弦歌不辍,步履不停
2020年,许江卸下院长的重担,但面对中国的艺术教育事业,他的脚步从未停歇。
2022年,他带领中国美术学院教师团队完成的《“中国美术学”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实践》获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该项目探索建立了中国高等美术教育中最为系统和深入的学术体系、高水平创作向高质量教学转化的关键机制,以美术语言研究为核心素养的培养体系,走出了一条张扬中国审美价值、传承中华传统技艺、具有世界艺术对话能力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之路,代表着这一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中国经验”和“中国范本”,是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
同年,由许江带领的中国美术学院国家主题性重大题材美术创作教师团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多年来,他积极投身、大力推动历次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他重视以艺术创作反哺研究生教学,将重大题材创作的经验与方法引入专业教学,引领西方哲学新学与中国传统艺术的积极对话,极大丰富了传统美术学教育的课程内容与知识建构。为中国的艺术创作实践建立了科学的理论框架与方法论体系,为中国美术学院培养了一支技艺精湛、梯队合理的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国家队”,也为中国美术从高原走向高峰探索了一条符合时代特色的崭新路径。
在今年的政协会议上,他继续聚焦高等美术人才选拔和教育领域,提出构建中国绘画人才自主的培养体系和精英美术人才体系的提案,获得广泛关注。
许江以解放思考的激情和实验性精神,坚持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方向,为中国艺术教育的发展殚精竭虑:推动艺术学提升为学科门类,主持制定教育部美术学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领导全国美术学“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提出当代新文科建设策略与中国人文教育创新发展的路径……
天有节时,地载神气。许江的艺术教育,以教化为大务,以立人为使命,扎根研究一线,风华艺术满园。
(来源:中国研究生)
艺术家简介
许江,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油画学会会长,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第十三、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20世纪80年代初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20世纪80年代末赴德国汉堡美术学院研修。从2001年至2020年,担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二十年。
曾获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省首届教书育人楷模、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荣誉;并获“鲁迅艺术奖”、“第二届北京双年展”佳作奖、“国家教学成果奖”等奖项。
作为中国表现性绘画的领军人物,许江的作品应邀参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圣保罗国际艺术双年展、上海双年展等国际大展。新世纪以来,创作“葵园”系列,在国内外多家美术馆先后举办大型个展,包括“远望”(2006年,中国美术馆)、“被拯救的葵园”(2009年,上海美术馆)、“致葵园”(2010年,浙江美术馆)、“最葵园”(2011年,苏州博物馆)、“重新生长”(2012年,德国德累斯顿国家博物馆)、“精神绽放”(2013年,德国科布伦茨路德维希博物馆)、“东方葵”(2014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东方葵II——来自葵园大地的报告”(2015年,上海中华艺术宫)、“葵颂”(2018年,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东方葵”(2019年,圣彼得堡俄罗斯国家博物馆)、“葵颂”(2019年,山东美术馆)、“花的山河——最葵园艺术中心首展”(2020年,杭州最葵园艺术中心)、“远望者——许江作品展”(2023年,上海久事国际艺术中心)等,其作品被多家国际美术馆收藏。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推动者,许江倡导创办了“上海双年展”“广州三年展”“杭州·中国画双年展”“中国油画双年展”等一系列中国最重要的国际学术平台。他一直担任上海双年展学术委员会主任,并策划了“影像生存——2004上海双年展”、“生活在此时——二十九位中国当代艺术家”(柏林,2001年)、“地之缘——当代艺术的迁徙与亚洲地缘政治”(杭州,2003年)、“书非书——杭州国际现代书法艺术展”(I-IV,2005—2019年)和“杭州·中国画双年展”(I-VI,2010—2023年)等展览。
先后出版个人画册《棋·纸·艺》(1995年)、《眺望城市》(2001年)、《上海蜃景》(2001年)、《当代艺术与本土文化》(2002年)、《大地上》(2002年)、《远望——许江的绘画》(2006年)、《被拯救的葵园——许江新作》(2009年)、《致葵园》(2010年)、《重新生长》(2012年)、《精神绽放》(2013年)、《东方葵》(2014年)、《东方葵II——来自葵园大地的报告》(2015年)、《葵颂——许江作品集》(2018年)、《葵颂六章——许江作品集》(2019年)、《远望者——许江作品》(2023年)。出版学术文集《一米的守望》(2005年)、《视觉那城》(2005年)、《南山肖像》(2008年)、《本土的拆解与重构》(2010年)、《大学的望境》(2010年)、《远望者日记》(2010年)、《文与画》(2011年)、《葵园辞典》(2012年)、《葵园手札》(2014年)、《葵园评说》(2015年)《许江艺术文集》(2018年)、《南山肖像II》(2018年)等。主编学术书籍150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