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陶瓷专业委员会
北京宋庄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承办单位
中国宋庄陶瓷协会
中国宋庄雕塑协会
北京上上国际美术馆
北京一辰清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总策展人
吕品昌
执行策展人
钞子伟
学术主持
宋伟光
展览统筹
徐嘉敏、钞子艺、黄镇
顾问
周国桢、隋建国、孙家钵
主任委员
吕品昌
副主任委员
郅敏、钞子伟
成员
吴越申、董博、王少军、方力钧、郑宁、刘正、左正尧、朱乐耕、陆斌、李见深、远宏、周光真、邱耿钰、宋伟光、夏和兴、马佩、黄胜、赵兰涛、陈烈汉、吴永平、陈进林、钞子艺、黄镇、丁易名、熊开波、马军、邢之
协办单位
北京国中陶瓷馆
北京陶瓷艺术馆
景德镇陶溪川美术馆
景德镇三宝国际陶艺村美术馆
北京通州文旅协会
艺高百利艺术展览服务(北京)有限公司
指导单位
中共北京市通州区委宣传部
北京市通州区文化和旅游局
中共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委员会
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人民政府
学术支持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河南省美术家协会、西安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南京艺术学院、郑州大学美术学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陶瓷分会、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陶瓷专业委员会(陶瓷院)、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陶瓷文化专业委员会、江西省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中央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广州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手工艺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中国艺术研究院雕塑院、山东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参展艺术家
(按姓氏笔画排序)
丁易名、马军、王少军、王世刚、王忠全、王京成、王俊远、王艳艳、王浩龙、王爽、王登、方力钧、左正尧、白明亮、包筱瑜、冯都通、冯澍、司秋利、吕品昌、吕琼雯、朱乐耕、朱尚熹、朱勇、任峰、刘士铭、刘丹华、刘正、刘志军、刘保雷、刘浩然、刘谦、刘颖睿、安然、孙晓晨、孙家钵、苏献忠、李见深、李占洋、李伟、李冰、李庆利、李南南、李燕蓉、杨帆、杨志、丽莎、时子媛、吴茜、邱耿钰、余剑锋、张三聪、张婧婧、张琴玉、张琨、陆斌、陈云贵、陈君、陈金旺、陈洁、陈烈汉、邵长宗、郅敏、罗瑾、岳峻、金文伟、周国桢、周璇、庞少贤、郑冬梅、郑宁、郑智君、孟胡蝶、孟福伟、孟德武、赵兰涛、赵俊璞,刘梦佳、郝伟乐、胡学富、钞氏兄弟(钞子艺 钞子伟)、施琳琳、姜波、姚永康、耿雪、夏和兴、夏学兵、柴国良、张馨月、徐结根、徐悦涵、郭宝寨、唐珂、涂志新、黄山、黄伟红、黄细乐、黄胜、黄美尧、黄敏、曹春生、曹智勇、康新科、董琳、蒋汐、韩文明、景怀宇、谢长敏、谢璇、喻建辉、詹伟、蔡梅之、谭斌、熊开波、戴雨享、戴耘、魏华
陈君作品的探索意味和创作个性也十分突出。所谓个性是艺术家个人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在作品中的反映。观看陈君的作品,他的个性特质表现为缜密、细致和周到。在《废域微光》系列中,尽管也采用了残缺和破碎的方式,但即使是作品造型的破碎和裂缝也不是一种自然开裂状态,而是有着精心的组织和安排。这种“精心”的背后,恰好又是以“干净”为代表的陶瓷性的延续。所以,陈君一方面能容纳当代陶瓷的那种“不干净”、“不讲究”、“不唯美”,然而,一旦这种反传统的语言因素被作者有意识地纳入到当代系统中的时候,它又成为陶瓷本体语言在另一个维度上的开拓和创造。陈君的陶艺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他有意识地接续了中国的“器物”的传统。
在中国古代文化那里,以陶瓷、青铜器、雕塑、家具为代表的器物传统源远流长。器物造型以其抽象、简洁、概括的形式语言,承载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和审美意趣,同时又有面向当代进行再生和转化的可能。陈君成功地对传统器物进行了当代转化,面向今天的现实,把器物变成了工业机器和零部件,在这个过程中,他为器物造型精心营造出了作品表面的细节和肌理,蕴含了当代物质化的生存环境以及人与物的相互关系。
(文/孙振华,中国美术学院博士、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
当代陶艺家们已不再局限于将陶泥作为创作的唯一媒介,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多元化的介质与形式,深入探讨当下所面临的各种问题。陈君的《工业·人》系列,无疑是这种探索精神的典范。他巧妙地运用工业零件、钢筋、石头等元素,进行有序的排列与重构,打造出一系列既具备视觉震撼力,又蕴含深厚意蕴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整体展现出一种冷漠的金属感和机械气息,给观者一种明显的距离感,以此来述说工业时代所导致的人际隔阂与社会疏离。
在陈君的系列陶艺作品中,金属零件的光泽与钢筋的硬朗线条交织,石头的糙质感与工业废弃物的沉重氛围相互映衬,制造出出离陶艺外在语言系统的一个表象世界,以此来映射曾令人热血澎湃、推动人类进程的工业革命,在长期高速化的发展潮流中,人类究竟是在获得福祉,还是在酿造危机。《工业·人》作品激发观众对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物质与精神、城市与乡村、贫弱与富足、生态与环境等一系列问题的深刻反思。
艺术家陈君利用这些冰冷的机械构件,向观众传递了一个警示:若不对工业发展进行有效的约束与引导,其无序的扩张将带来无法挽回的灾难。他提醒我们,在追求经济繁荣的同时,更应关注人类可持续发展,呵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工业·人》系列作品以其独树一帜的视觉表达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构筑了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工业与人文、物质与精神的桥梁,引导人们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思考人与工业发展的关系,探索在新发展理念中寻求平衡之道,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和谐发、可持续的、适合人类生活的未来世界。
(文/赵立春,响堂山石窟研究院学术院长、策展人)
从实用器物到艺术表达,陶瓷艺术的内涵在不断的丰富拓展,当下3D打印、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无疑对传统技法带来了冲击,然而,冰冷的机械手臂无法代替泥土的温度,精密的算法也无法取代人类的情感。
陈君教于湖北美术学院,受艺术思潮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视觉图式和艺术表达,但他秉持着理性的思辨和对陶瓷艺术的执着来回应数字“危机”,运用陶瓷特有的语言特性来表达对历史社会的观照。陈君教授运用硬朗的线条和浑厚的质地打破了物象本身的造型结构,赋予了工业符号抽象的、严谨的视觉体征,从而让作品弥漫着无限的想象力和时代的生命力。《工业·人》《三字经》等系列作品在映射时代发展的同时,也暗含着艺术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对人的精神状态和生存环境的双重思考。陈君教授的学习与工作历程从昌河到长江,从景德镇到武汉,向观者展现了湖北当代艺术家群体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文/王心耀,汤湖美术馆馆长)
江山代有人才出。中国瓷艺发展至今,众多专业书画、雕塑艺术家涉足瓷艺者已蔚成风气。陶瓷已由师徒相传的技艺一跃而成更为大胆的艺术创作,一举打破了传统瓷艺在题材、创意以及审美趣向等方面的诸多固化程式,别开生面的瓷艺作品不胜枚举。
制瓷者陈君即是其中之一,其瓷艺作品以清雅别致称著。
陈君所制瓷艺作品,在器形、图式和着色三方面力求其简。以极简而成大雅,是陈君瓷艺的独特魅力。
(文/陈洁)
无论是作品的主体造型还是附属构件,陈君教授的作品皆以工业元素作为主要的视觉符号,并以此构建出了一个独特而丰富的工业符号网络系统。工业1.0是蒸汽机时代,工业2.0是电气化时代,工业3.0是信息化时代,工业4.0则是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产业变革的时代,也就是智能化时代,陈君作品中的符号网络系统则包含了四次工业革命的符号,如金属管道、齿轮、胶轮、编码、钢筋、螺丝、网格、垫圈、金属板、电路板、火花塞、反应釜、螺帽、螺杆、插头、自攻钉、汽车模型、扇叶等“现成品”。这些工业符号通过有机组合呈现出了一种有序与无序的对比关系,以及一种主要与次要的“存在”状态,并在符号的复制与重构过程中,塑造出了抽象且具有几何感的作品,体现了工业化的机械性与严谨性。
陈君教授不断以泥土“记录”、“拓印”着工业与人的关系,这些通过模块化形式拼接的作品也暗示了当下用废即弃、快速更换的“工业化逻辑”,这是对当代生活方式与文化认同的一种深刻反思。在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son)提出的“认同危机”的概念中,陈君教授的作品也可被视为一种具有疗愈功能的“心理地图”,他探索了个体在面临身份认同与生存环境变化时的心理调适方式。他的作品《工业·人》涉及人类身份与存在意义的探讨,反映了科技发展、社会变革和人类命运等重要议题,也暗示了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无限可能性。陈君教授始终保持着对工业化进程的关注与思考,而未来的自然与工业、手工艺与高技术、传统与当代、精神与物质层面的关系也将在工业与人的关系问题中得到集中体现。
(文/张学龙)
参展作品
《工业·人》系列陶金 70x15x8cm 2018年
展览现场
相关陶艺作品
工业·人相关系列作品
《游戏场NO.5》陶 55x45x7cm 2004年
《锈NO.1》陶 18x18x35cm 2008年
《锈》系列 陶 2008
《工业·人》陶瓷·2018年
《泥土之上的城市》陶瓷 25x38x20cm 2019年
《废域微光》系列 陶瓷 50cm×50cm×6cm 2021年
《废域微光》系列 陶瓷 50cm×50cm×6cm 2021年
《废域微光》系列 陶瓷 50cm×50cm×6cm 2021年
《钢铁之下》系列 陶瓷 56cm×56cm×6cm 2021年
《工业·人》陶瓷 6x46x46cm 2021年
《印记》系列 陶 2016年
《印记》系列 陶 2016年
《印记》系列 陶 2016年
《印记》系列 陶 2016年
《印记》系列 陶 2016年
《印记》系列 陶 2016年
《工业·人》系列 陶瓷 15x200x64cm 2018年
《工业·人》陶瓷 13x11x60cm 2018年
《工业·人》系列之十五 陶 68x11x16cm 2024年
《工业·人》 陶瓷 系列63x180x13cm 2024年
梭系列
《梭NO.1》陶 70x30x80cm 2005年
《扭曲的梭》陶 55x26x11cm 1995年
《梭系列》陶瓷 2016年
《梭系列》陶瓷 2016年
《梭系列》陶瓷 2016年
三字经系列
《三字经》系列 瓷 2012年
《三字经》系列 瓷 42x42x12cm 2013年
《三字经》系列 瓷 42x42x12cm 2013年
《三字经》系列 瓷 42x42x12cm 2013年
《三字经》系列 瓷 42x42x12cm 2013年
《三字经》瓷 釉 1300℃ 80×80×10cm 2015年
《三字经》 瓷釉 1300° 27x24x44cm 2015年
卵系列
《红色的卵》系列 陶 2003年
《红色的卵》系列 陶 2003年
《红色的卵》系列 陶 2003年
《卵NO.3》陶 20x20x50cm 2006年
《卵壶NO.1》 陶 20x17x38cm 2014年
青花系列
《点记》瓷釉1300℃ 28×28×40cm 2015年
《构成之一》瓷釉1300℃ 42×42×65cm 2015年
《构成之二》 瓷釉 1300℃ 42×42×65cm 2015年
《构成之四》 瓷釉 1300℃ 38×38×30cm 2015年
《构成之六》瓷釉1300℃ 33×33×42cm 2015年
《鱼戏》瓷釉1300℃ 80×80cm 2015年
(来源:宋庄陶瓷协会)
艺术家简介
陈君,1988年7月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
现为湖北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湖北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北美术学院手工艺学院副院长;
湖北美术学院景德镇创作中心主任;
湖北美术学院昙华林国际陶瓷艺术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三届陶瓷艺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陶瓷分会常务理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协会(IAC)会员;
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陶瓷设计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陶瓷文化委员会陶瓷艺术设计工作部副主任。
展览:
1995年《鱼》“中日艺术交流展”(日本)
2002年《梭NO.1》“首届佛山国际现代陶艺邀请展”(中国佛山)
2004年应邀出席“第41届联合国教科文国际陶艺学会年会(IAC)”(韩国利川)
2004年《扭曲的梭》“第十届全国美术展览”(中国上海)
2004年《游戏场》“第十届全国美术展览”(中国上海)
2006年《锈NO.1,NO.2》“第八届全国陶瓷艺术与设计展览和评比”银奖(中国宜兴)
2006年应邀出席“第42届联合国教科文国际陶艺学会年会(IAC)”(拉脱维亚)
2009年《卵系列》“2009传承与创新——工艺美术作品展”金奖(中国广州)
2009年《三字经之三》“湖北省第十一届全国美术展览”银奖(中国武汉)
2009年《三字经之一》“第十一届全国美术展览”获奖提名(中国北京)
2009年《三字经之五》“2009‘博山杯’中国陶瓷琉璃艺术大奖赛”银奖(中国淄博)
2009年《三字经系列》“第三届湖北省现代陶艺作品展览”评委(中国武汉)
2011年《聚集》中国当代陶艺实验作品邀请展(中国济南)
2011年《三字经之三》龙之焰—中国当代陶瓷美国邀请展(美国)
2011年《三字经之七》点对点——中日陶艺家邀请展策展人(中国武汉)
2012年《三字经之一》时间的湖——2012武汉当代艺术作品展(中国武汉)
2012年《三字经之八》第八届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中国杭州)
2013年《三字经之三》“2012‘博山杯’中国陶瓷琉璃艺术大奖赛”银奖(中国淄博)
2012年《三字经之一》第一届湖北艺术节楚天文华美术奖(中国武汉)
2013中日韩国际陶艺家邀请展策展人(中国武汉)
2014年《三字经之十》第十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中国西安)
2014年《三字经之十一》2014亚洲现代陶艺展(韩国)
2015年提壶观顶——2014国际壶艺交流展策展人(中国武汉)
2015年《花器》2015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奖(中国福建)
2015年《城市》“2015湖北省工艺美术精品展”银奖(中国武汉)
2015年《镜中鱼》“2015湖北省工艺美术精品展”铜奖(中国武汉)
2016年《壶》2016韩国利川第30届国际陶瓷节陶艺展(韩国利川)
2016年2016韩国利川第30届国际陶瓷节驻场艺术家(韩国利川)
2016年《印象》2016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奖(中国武汉)
2016年《梭NO.7》2016亚洲现代陶艺展(中国台湾)
2016年《梭NO.6》方式——2016醴陵瓷谷国际陶瓷名家邀请展(中国醴陵)
2016年《城市印象之一》2016中国石湾国际陶艺展(中国佛山)
2016年《BUS》2016湖北省百人美术新人展(中国武汉)
获奖:
1996年《脸》“‘鲁艺杯’96年全国师范院校教师美术作品展”铜奖(中国沈阳)
2001年《几何意味造型》“第一届全国陶瓷艺术与设计展览和评比”优秀奖(中国北京)
2004年《梭NO.4》“首届中国现代工艺美术展”银奖(中国上海)
2005年《扭曲的梭》“湖北省现代陶艺作品展览”学术奖(中国武汉)
2006年《锈NO.1,NO.2》“第八届全国陶瓷艺术与设计展览和评比”银奖(中国宜兴)
2008年《卵系列》“2008年春季中国西部陶艺家作品精萃大展”特别奖(中国成都)
2008年《青花图式1》“2008湖北省工艺美术精品展”银奖(中国武汉)
2009年《卵系列》2009传承与创新——工艺美术作品展金奖(中国广州)
2009年《点点滴滴》第三届湖北省现代陶艺作品展览学术奖(中国武汉)
2009年《三字经之三》“湖北省第十一届全国美术展览”银奖(中国武汉)
2009年《三字经之一》“第十一届全国美术展览”获奖提名(中国北京)
2012年《三字经之一》第一届湖北艺术节楚天文华美术奖(中国武汉)
2012年《三字经之三》“2012‘博山杯’中国陶瓷琉璃艺术大奖赛”银奖(中国淄博)
2015年《城市》2015湖北省工艺美术精品展银奖(中国武汉)
2016年《印象》2016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奖(中国武汉)
收藏:
1997年《脸》文化部收藏
2011年《孙中山之一》武汉美术馆收藏
2013年《三字经之一》湖北美术馆收藏
2017年《印记之五》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