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画宇宙生成 融百花齐放——“天地人和·卢禹舜作品展”众家谈

画宇宙生成 融百花齐放——“天地人和·卢禹舜作品展”众家谈
2022-10-08 18:32:52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陈履生(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中国的山水画之所以不同于西方的风景画,因为中国山水画有独特的文化内涵而非纯粹的自然景观。所以中国山水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系统就决定了其绘画的基本样式。到了近现代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尤其是现代美术教育,重视写生、重视自然景观,因此山水画发自内心的那种情感就退隐了。卢禹舜的画跟其他的当代山水画家有所不同,他的画比较注重内心的情感。在超越现实自然的表现中,他精心构造了独特的山水格局。

卢禹舜建构的山水基本上是一种对称的结构,在这种均衡对称的结构中,他用内部的方式方法、用各种符号来消解不对称,显现出的严整规矩和装饰性。在这样一种具有装饰性的语言符号中,更重要的是他通过很多具体的内容,呈现出他自身的特色。并且在青绿色彩的整体渲染之下,他的画呈现出来的精神世界并非是一眼所能洞察的,也不是人们所解读的那种传统山水画的意境和趣味。因此我们看卢禹舜的山水画更多的是从精神层面上的,通过他的画了解到当代山水画发展中的一个特别个案。因为在当代山水画的发展中,我们看到多数画家都是在学院派教育的影响下,从自然中获取一些素材,或者获得一些笔墨表现的方法,从而来树立自己的个人风格。卢禹舜的方法完全不同于普通人,他是用自己的方式方法来建构属于他的山水的格局、山水画的卢禹舜样板、山水画的卢禹舜现象,也是告诉我们中国山水画在传统山水画发展的过程中,可能有这种多样性的发展方式,而非一种从写生出来的单一传统。因此作为个案,我们来看卢禹舜的山水文化,可以了解到中国山水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山水画发展中存在着多种可能性。

陈孟昕(中国工笔画协会会长):非常高兴看到卢禹舜这批新作,他与其他画家不同,总是走在探索的前面。其实他自年轻时期起就具有先导性、示范性、引领性,总是昭示着中国画下一个阶段的发展。所以看见这批新画非常激动。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表现:首先是创新性,其次他在没有影响笔墨表达的情况下,在色彩语言的运用上融入了西方现代色彩的理论和实践,体现出了他的艺术主见和文化自信,非常棒!我们常说画颜色就是画色调,禹舜的画都是有色调的,有冷暖关系的,在高级的层级中有微差的变化,微差是很高级的象征。希望他能画出更多的作品,继续做引领当代中国画发展的画家。

(横屏欣赏)

图片

卢禹舜 观山海系列 95cm×533cm 2020年

徐虹(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这次展览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让我可以全面观察卢禹舜作品的面貌。20世纪80年代以来,卢禹舜的作品一直处于现代性文化命题中,探索、奋斗、破题、创造,再寻找到新的空间等。卢禹舜比较早地成熟起来,很早就明确自己的目标,个性特点鲜明,风格突出。他的特点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卢禹舜的“大道不孤”,与西方的象征主义和心理学,以及浪漫主义艺术风格具有有机联系,体现出超验的和神秘主义的心理体验。虽说东北山水的庄严宏大和沉静的性质,给他视觉和情感的体悟,但对宇宙和世界的冥想及认识,充满着现代理性精神和知识。但是画面最终还是体现中国精神和中国文化品格。他的山水天宇宁静而绝不孤僻奇兀,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挣扎、愤怒和抗争。其中包含万象有情,虽然看上去有些层面没有生命,但是却孕育着生命的可能。他的大道不孤是有情意的,是一种有距离的审美,有人的理想世界,还有人的温度和质感。所以总体体现出既有形而上的追求,同样也深含现实情怀。第二,他的画讲求秩序。画面结构似乎完全平衡,上下呼应,左右对称,但与体现中国儒家伦理在山水画中表现的人文秩序有别,那是等级的,卢禹舜的追求却是平衡和平等,这种平衡既合乎规矩,又要合乎情义,既要有严谨的规范和尺寸,又要放在有情有义的人文想象中。而平等就是对万物的态度,一种有机的悲悯情怀充溢于天地之间。他的山水画的结构中对平衡的追求似乎到了极点,没有什么冲突和纠结充塞其间,所以他表现的“大道”,既是一种传统的儒家的人文理想和秩序,尽管这种秩序和传统山水表达得不一样,又注入了现代理想的心灵光亮。第三,他画的天地层次间,时时出现人间的场景描写。仔细看有很多细节,这些细节很有韵味。那是一种对生命的体会,一种审美。这种审美带有生命的情绪,所以也是一种生命实在性的表达。有来自生命最原始的本能,但是经过自觉的升华以后,都是在方寸之间起舞,其间表达的鸟、兽、花卉、植物、房屋和人等,能够在一个心平气和、温和宁静的环境中相处,也有各自自在的生命表达。既融洽,又保持各自特性,并自由而自在地生活。这也是和他的大道不孤的情怀联系在一起。所以,他的作品从整体看,完整、严谨而缜密,但又不乏灵动,并充满生机。


杨晓阳(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主席):本次展览概括一下,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古今结合,卢禹舜在传统的基础上深入生活,通过写生的方式走入生活,从而产生新的变化。他的画作是传统和现代的有机结合,既有传统中国画技法和材料的特点,同时有很具新意,充满了当代生活气息。第二个特点是中西结合,也就是中国传统绘画和西画相结合,他画面中丰富的色彩以及对明暗关系的适当运用使得他对生活的描绘更加贴切。第三个特点是,卢禹舜的创作很有规律性,卢禹舜长期从事教育工作,这使得他的创作是以一种按部就班、有条不紊的方式在进行,整体的创作思路有严谨的内在联系性。这三个特点使得卢禹舜具有宽阔的创作思路和广阔的创作视野,这是很值得我们艺术创作者去学习和研究的。

丁宁(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第一次饱览卢禹舜近作的全貌,非常兴奋。我的体会是,卢禹舜画笔所涉的山水之景与观众通常相遇的山水画拉开了显著的距离。他心仪大山水,而且是灵性的大山水。灵性当属精神之域,是一种巨大而又难于把控的意义空间,进入其中,恋而忘返,在兹念兹,何其有幸!

卢禹舜的作品首先就是具有哲理性。哲学家常常津津乐道的譬如“林中路”,其实,并不只是令人心旷神怡的享受,而是指向灵感与神思发生的氛围。卢禹舜的画作既然独辟蹊径,那么是否在跳脱了某某笔法、某某用墨、某某用水之类的具体羁绊之后,有了一种凸显当代性的底色。不难注意到,艺术家在敷彩方面极为自主,尤其是宛如滤色镜般的整体色彩,非常独特和耐看。这种现代感十足的用色效果既为画面提供了情感的引导调子,也给观者一种“间离感”或“陌生感”。如此而为,就与传统青绿山水的着色思路大相径庭了。无疑,这是卢禹舜非常特别的一个创造。

其次,是在地性的特点。画家对儒道释都有涉猎甚至有偏爱,这就给作品奠定了中国性的基调。更由于艺术家生于和长于东北,那儿黑土地的独特滋养渗入到了艺术家的灵魂之中。这也就是他的作品不管是多么嘎嘎独造和幽深莫测,依然是雅俗共赏的对象的缘由所在。不过,卢禹舜的画中没有明显的特征可以让人判断出是北方的昆仑抑或南方的黄山,其中的山水都是中国山水的符号化或象征化的产物,也就是说,它们有浓浓的中国味道。在大幅山水作品中,卢禹舜却是天马行空地组合山与水,无论是细笔描摹抑或大笔渲染,都在营造心中的中国山水——一种“元图像”。这种更中国的在地性是如此强烈,令人油然想起刘勰的名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再次,是卢禹舜执着追求的抒情性。他画中的每条线都会有情感,每一块颜色都会是一种心情,而且,是对着山水的大格局来抒情。那些构图相似、尺幅相似的作品由于整体色调上的差异,仿佛就像是音乐中的变奏曲,别有情致。

所谓象外之象、意外之意、画外之旨等,常常就是说不尽道不明的。显然,卢禹舜有此觉悟,并正为之而穷追不舍。

图片

卢禹舜江山永铸370cm×124cm2021年

纪连彬(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看了卢禹舜“天地人和”个展,作为同乡、同道、同事,感到非常高兴。展览中呈现了很多他新作品,尤其是近两年来的作品。如果按时间演进来看,这是一个比较性质的展览,基本把卢禹舜各个时期的主要代表性作品,比如“八荒通神”系列、“唐人诗意”系列、“精神家园”系列、“域外写生”系列等等都有呈现。卢禹舜的作品伴随着改革开放,自20世纪80年代起一在画坛亮相就引起了高度关注。他是中国山水画界一个与时俱进的领军人物,他的作品一直体现了中国画近几十年来发展路程中的学术内涵与学术面貌。应该说他既有对传统的深刻领悟,又有不断与时俱进的融合创造,其在学术上每一个阶段的递进都是成功的。所以卢禹舜应该说是中国山水画的一个特殊现象!卢禹舜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通过自我对艺术的反思,通过对中国哲学与艺术精神的不断理解和消化,体现出了一种时代风貌、一种“大美”的大境界,涵盖的文化信息浓厚。他通过作品的不断创新、创造,对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张江舟(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卢禹舜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艺术家,他的画给大家一种非常强烈的感觉——特别新。除此之外,他的作品有非常大的信息含量,看他的画你可以想到和艺术相关的所有的问题。而且他的画中有非常鲜活的生活气息,又有非常鲜明的时代气质,个性鲜明。所以,这个“新”应该说是所有人面对他的绘画的共同感受。

中国山水画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也形成了相对完备的语言体系。卢禹舜的画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发展,呈现出了强烈的当代气质。其中有几点令我印象深刻:一、作品呈现了一种境界上的新,有很多传统文人画中没有的审美境界,气质幽深。二、构图方式突出,以对称式的构图方式,加上反复的形式语言的铺排,给人带来一种神圣和崇高的精神体验。三、在颜色运用上超出了对自然的再现,卢禹舜在大量混沌、幽深的语境中,辅以一缕非常漂亮的颜色,或是一缕黄,或是一缕绿或者一缕红,让我们完全进入了一种精神体验的状态。他的画使我想起中国古人的一句话,“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我认为这三座“山”是对艺术的一个不同阶段的一种表达。卢禹舜的画已经完全进入了“看山还是山”的境界。我们说“看山是山”是对自然的描摹,是面对自然的记录;“看山不是山”是艺术家面对自然进入一种心灵体验的过程;“看山还是山”状态下的艺术家已经实现了人与山水的一种精神合抱,不是对自然的忠实、简单描摹,而是通过对自然的表现传达自己内心的感悟,这种感悟应该和时代特质有关,和他个人的人生经历有关,和他面对社会、面对人的精神体验有关,我认为卢禹舜的画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拓宽了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审美范式,同时也发展了传统山水画的语言范式。可以说,卢禹舜是非常具有学术价值和学术贡献的艺术家。

图片

卢禹舜域外写生39cm×39cm2017-2022年

关键词:卢禹舜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