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画宇宙生成 融百花齐放——“天地人和·卢禹舜作品展”众家谈

画宇宙生成 融百花齐放——“天地人和·卢禹舜作品展”众家谈
2022-10-08 18:32:52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于文江(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这次展览是卢禹舜近年来百忙之中创作的一批作品,他是非常勤奋的人,笔耕不辍,不论在哪里只要有时间,他就完全地投入创作中,走到哪画到哪。卢禹舜以“八荒”系列,通过大开大合、打破时空的方式,营造自己的精神家园。在美术界大家都对卢禹舜的山水画有深刻印象,也影响了一代人。中国国家画院提倡以学术立院,坚持“守正创新,培根铸魂”的发展理念,卢禹舜作为院长以身作则,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画了大量的写生作品,非常生动,每一张作品都非常耐看,都是其用心、用情地讲好中国山山水水的具体体现,也是其在继承传统、创新发展过程中的思考和实践,非常有时代感、现代感。

唐辉(荣宝斋副总经理、荣宝斋画院院长):作为当代中国画创作的中青年代表,卢禹舜一直坚持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他的创新是结合时代的、结合他自己的个性的,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绘画语言。在中国画与当今时代接轨过程中,卢禹舜一直坚持不懈的尝试,这种尝试让我们看到了他的艺术厚度,这是值得我们当代画家学习的。因为卢禹舜在艺术上的坚持,对审美状态的专注,始终不懈地深挖绘画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创造了他自己的艺术景观和艺术天地,这个天地我觉得不仅属于他个人,也是这个时代的、这个社会的。所以卢禹舜的这个展览一定会起到一个引领的作用。

方向(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所所长):卢禹舜的画展,对当下的山水画创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一是山水画的当代性,二是山水画创作中主题性与学术性如何有效结合的问题。

卢禹舜一直是践行学术理想的典范,山水画创作很自然讲到“澄怀观道”,这个“道”是每个艺术家的心象,是艺术家的宇宙观与生命观的一个结合体。卢禹舜的创作在追求审美理想的同时又不断融进他各阶段想表达的时代主题。他的审美理想有其精神原乡的因素,有过北国生活的这种生命体验,所以他的画面始终保持着一种浩瀚、悠远、静穆、神秘、洁净的境界。比如画面中对水的处理,体现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生命感知,犹如时间隧道的感觉,表现一种永恒的历史感,它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水的表现,而是把人带入一种无垠的宇宙,呼之欲出的情感体验。在冰雪中慢慢渗透,沁入心田的一种状态,他的画面有一种迷离感、神秘感、悠远感、永恒感,在无声无息中让你感受到他所追求的审美意象。

整个画展我们可以看到卢禹舜对天地和谐的追求,这种天地和谐也是指人与自然无分别的状态、人与自然相融的状态,这种状态特别强调画面平衡感,这种平衡感是对宇宙规律的理解。我们在作品里边看到了把这种山水画精神如何切入当下的成功转型,他在传统山水画境界里边结合了当下的人文关怀、家国情怀以及新的视觉图像,作品里边有花鸟的图式、人物的图式,把它糅进山水画里边,把传统的山水画引向了当代的文化语境,开拓了一个崭新的空间,这点对我们来说是比较有启示作用的。另外他的作品是心象和外象的圆融,是传统精神和当代精神的圆融。他的画面打破了时间的限制,超越了现实空间,这种超越给山水画的表现形式开启了新的空间,提出了多样的可能性。同时他的山水画作品趋向于意象的表达,但是这种意象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说对画面的物象处理、造型体会,在笔墨语言的应用、在视觉图式的表现上都是非常精到的,通过他的独特感知把各种形象融合到一起进行重组,表现了天地间的大和谐、大圆融,是山水画的新格局。

图片

卢禹舜黄河写生28cm×42cm2021年

徐涟(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

展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巨大的画幅、绚丽的色彩、博大苍远的气质,仿佛宇宙洪荒,神秘而悠远。为什么卢禹舜作品会呈现这样的审美意象?在我看来,这既得益于黑土地的滋养,也得益于他的才情悟性;有他自己一路走来的努力探索,也有大时代赋予他的历史机遇。

卢禹舜传统功底扎实,早年便与中国画研究院(现中国国家画院)结下不解之缘,在老一辈艺术家的熏陶和培养下,一直坚守传统。在他的作品中,你能看到李可染先生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不是直接拿来就用的图式,而是学习李可染先生对色彩、笔墨的理解,学习的是创新的精神,即使是拿来一些元素也是转化而为自己的个人面貌。“培根铸魂,守正创新”是他的艺术理念,也是中国国家画院的办院方针,近年来,他的作品中体现出越来越多的社会性、人民性,是他力求紧随时代、扎根人民的身体力行。在繁重的行政工作之余,卢禹舜还能创作出这些宁静、深沉、博大、悠远的作品,离不开艺术家的个人气质、修为与定力。他的作品就像中国版的“盗梦空间”,是一个没有时空概念的宇宙。他不是将眼前之景直白地写下来,而是经过意识的重新熔铸,将自然山川、人文景观,转化为意识之中的幻境与现实交织的完整画面,看似熟悉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却又经过艺术家主观意识的转化,最终呈现出化外之境、天外奇观,所以这些场景是一个心灵的风景、是心灵的视觉外化,这也是中国画最了不起的地方——写心写意写情。图像泛滥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用手机拍照记录看见的一切,但是卢禹舜可以把所见之物变成他心灵的外化,用色彩、笔墨、线条把所有的主观感受呈现为一个和谐的画面、一个视觉的形象,这也是中国艺术所以有价值、了不起的地方。他的作品值得我们不断深入地解读。


李虹霖(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理论研究所所长):卢禹舜形成今天这个风格和他在艺术上取得的成绩,我认为很重要的是他善于思考,除了有匠人精神以外,还是画家当中的哲学家。我认为在这几十年当中,他在苦苦思索。这正契合了“师古人不如师造化,师造化不如师心源”。他追求的是一种神、一种画的精神,恰恰契合我们古人对大家“畅神”精神的评价。他的这些理念从哪里来,更重要的是他的思考、感悟,是源于自然、拥抱自然、审视自然、体验自然,是一种心境。

所以在看他画的时候,有几种感觉,第一种是禅静,第二是深邃。而且我觉得卢禹舜的画在看的时候,看不见具体的山,画了很多树见不到树,这是古代画之大者,似有似无。从我个人的感受,他这种风格,在以前古人历代书画展览上没有见过,他的风格是创造性的、开创性的。所以,从我个人不成熟的经验看,卢禹舜一定会在美术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我觉得他已经叩开了中国书画界的大匠之门。

王平(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理论专业委员会研究员):20世纪山水画的体格转型是从文人画向画人文转型,时代审美、中国视觉赋予卢禹舜山水画鲜明的个人风格——文化山水。卢禹舜很早便形成了卓然自立的绘画风格,不仅多次斩获全国性美术展览的重要奖项,而且让当代美术界的专家学者眼前一亮,交口称誉。无论是何种题材,卢禹舜绘画的语言一直以来都具有极高的辨识度。

一、卢禹舜的山水画有鲜明的现代艺术面貌。从造型与图式上看,卢禹舜的山水画远观有势、近观有质。他的山水画以装饰、对称等具有现代视觉效果的形式语言融通自然,画面中的树木、房屋、人物都介于抽象和写意之间,这其中,他将传统程式化语言解构重组后结合进画面中来,形成古今审美同构的融抽象与意象造型于一体的具有高度识别性的造型。同时,他继承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游观思想,散点透视法使得他在图式构成上十分自由开放,形成了既有“以大观小”的鸟瞰式布局方式,又有焦点透视的写实塑造,并通过重复性的装饰性元素来增加画面的气势。从用笔与色彩上看,卢禹舜多用细笔书写,骨力劲挺,细笔写大境。细观卢禹舜如“春蚕吐丝”般富有弹性和力度的线条,正如王蒙笔下的牛毛皴一样力能扛鼎。他的用色不仅源于他对传统施色法的研究与借鉴,而且融合了西方水彩画的用色技法,画面上常用绿、青、黄、绿等主色调,色彩用得纯、厚,艳,但都呈现出清透冷谧的调子,有着北方的静谧博大、神秘幽远的阔大。从皴擦与渲染上看,他注重画面的皴擦,以皴擦分阴阳,且苍茫深厚。渲染时,他着眼于宏观的开合虚实,常以渲染来增添画面的诗意和神采,且注意水墨与色彩的交相渲染。

二、他借山水传达了中国审美精神,表达了他对中国哲学、时代生活的思考。苍茫、神秘,是卢禹舜山水画整体意象上的美学特征。他的山水作品一直以来都具有一种苍茫之美和神秘之美,其中苍茫代表着雄强与博大,而神秘则寓意着诗情与仙境,既让人心驰神往却又若有若无、可望而不可即,恰恰构建了卢禹舜作品中多元而复杂的山水气象。

在卢禹舜此次展览丰富而整体的艺术背后,是他在不断调整、丰富和超越自己,也就是说,他的艺术风格是一直发展的,也因此,他未来的艺术道路可以说是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吴洪亮(北京画院院长):此次展览从创作的时间看主要是近两三年为主,都是新作,看过展览之后,还是挺佩服的,因为我知道一位院长有多少行政工作、多少管理工作要做,还有这么大的数量,而且这么好的质量的展览,令人钦佩。

我很小的时候翻过萧红的《呼兰河传》,她的写作方式完全超越我对一个时代或者一个艺术家写小说的认知。叙事方式仿佛是平行的,又有东北的宏阔,又有一大堆的细节。描述的细节特别撩拨你,又让你没有觉得他放弃整体的把控。这个是卢禹舜作品给我的同样的视觉性感受,就是他的作品中的所谓八荒整体性逻辑,可以竖向观看的纵观的宏阔的能量,但是你细看,你可以走得很近,他有一大堆东西告诉你。这样的作品,其实在今天网络时代,可以非常仔细地观看,也可以打开放很大看。还不止如此,大家说过卢禹舜的色彩有光的刻画。因为我曾经在苹果公司教过PS,屏幕上的色彩和我们画画的色彩和印刷色彩是不一样的。屏幕上的色彩是RGB,越叠加越亮,印刷色彩越叠加越黑,屏幕上的色彩亮,适用于网络传播,卢禹舜的作品也适合网络传播,适合今天的屏幕或者LED或投影传播,可以适度思考是不是有机会做一些沉浸式或者跟演艺逻辑进一步深层勾兑的事情。毕加索等艺术家都和舞台发生过关系,视觉艺术和更广泛的艺术逻辑结合或许有新的可能性。这一点,卢禹舜的作品让我很兴奋。

曾经做齐白石和黄宾虹花鸟画展的时候的题目,叫“隔花人远天涯近”。你和我隔着花,离很远,好像现在的不少艺术家看起来关系都不大,但是在终极的追求上是一致的。看卢禹舜的作品,我是觉得确实有这种“隔花人远天涯近”的意味。

图片

卢禹舜黄河写生28cm×42cm2021年



金新(《中国美术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卢禹舜2012年以来的创作的话,我想是:从天地大美到天地人和。同样是表现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前者的核心是天地,后者的核心是人;前者表现的是人向天地去求索,或者说向外的一种求助,后者表现的是人向自身去追问,或者说向内的一种自觉。

“八荒”系列里,几乎没有与人有关的具体图式,人是作为宇宙天地的一个观照对象,以一种仰视的视角、敬畏的心态,呈现一种问道的过程;到“唐人诗意”“德为良田”系列时,开始有抽象的女人体以及类似禅修观道或士人畅游的点景人物符号出现,等到国内外写生作品中时,人和人的具体生活开始有意味地植入山水中,这时的人是以一种平视的视角、亲近的态度,在享受着体道的快乐;而“天地人和”却不同,我认为“天地人和”是“乾坤大义·道输八荒”系列的延伸和发展,同样有革命领袖和历史人物融入山水,在“乾坤大义·道输八荒”中,人物仍然是作为符号元素,以带有形式组合意味的点景人物的方式呈现的,无论是位置、还是大小都不能代表画面的主体,而且传达的仍主要是仁智之乐,带有在天地中寻找解忧的诗意栖居之所的心理诉求。但在“天地人和”中,人物不再是点景人物,或象征与表意符号,而是成为了画面最核心的元素,尤其是特指的那几个人,就像是给他们做了一个特写,将他们从远方的天地中拉到近前,这些政治或艺术领域的优秀代表人物成了天地人关系中的核心要素,凸显了人在世界中的主体性自觉与历史性担当,在这里人是以一种合一的视角、融入的心态,到达一种明道的阶段。

我在十年前写的作品里,提到过卢禹舜作品的两种视角,一种是人间视角,一种是超越人间视角,当时借用了一位作家评价鲁迅、张爱玲等的优秀文学作品的标准。因为仅有一个维度、一个视角对于优秀的作品来说是不够的,当多种视角都存在的时候,才代表了这个作品的丰满性和独特性。卢禹舜的作品蕴含着儒释道思想,如果说此前在同一部作品中入世和出世的心态或者心理是并存的,可能有一种冲突或者矛盾,或者体现艺术家的某种心理诉求的话,那么到“天地人和”的时候,我觉得画家在入世和出世间似乎豁然开朗了,或者说找到了答案。就是当人在天地人关系中真正找到自己的位置,自觉地担当起责任并消弭自我向内的冲突的时候,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天地人和的理想状态,而天地人和就是一种大道,在这大道之同行者就是那样一些志同道合的杰出人物,即所谓大道不孤、百家和鸣。

陈明(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卢禹舜的作品在艺术形态上,可以说他的中国画创作是从传统出发进行现代性转化的一个典型案例。这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对传统山水图式进行了突破与重构。他的山水画打破了传统的“三远法”程式,将高远法、平远法与现代绘画的透视方式和构成方式,打破后再进行组合,形成一种充满想象力的幻象空间。第二,在表现形式或表现形态上把山水、花鸟和人物融为一体,这是最为独特的地方。前面的专家已经谈得很多了,我就不再赘述了。第三,在色和墨的运用上也十分独特。他在积墨和积色的过程中引入了光和色的元素,积墨层层渲染,极其深厚;积色反复堆积,色彩艳而不俗。而其用笔精微谨严,线条质量极高,体现出非常深厚的传统功底。这样的表现方式使得他的作品在细节和局部上极其传统,但远观大势又极其现代。这是我对他创作的一个基本认识。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卢禹舜创作的图式是如何形成的?仔细揣摩他的作品即可发现,在他的画中,道家哲学中的“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思想,儒家哲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正如他自己说的,2006年以后在思想观念上有一个明显的变化,这也说明,卢禹舜是一位富有哲思精神的艺术家。

在我看来,这是一种“以技近道”的方式,或者说是“以形媚道”,即通过艺术去回应和表现对“道”的追求。这种对于“道”的追求如他自己说的,有一个从追求“小道”走向“大道”的过程。正是因为追求“大道”,所以他在创作图式中追求“大象”。因为追求“大象”,才在画中会有“天、地、人”三才的结合,才会有气势雄浑、苍茫深远的意境。所以,我们看他的“天地人和”系列、“静观八荒”系列、“精神家园”系列等作品,都具有超越绘画的“象外之意”。这种“象外之意”超越了物质性而产生出巨大的精神空间,使得他的作品有了沉雄博大、厚重蕴藉,充满中国式的想象力和哲思性,也使得他的作品能够上接传统,下开当代新风。我觉得,这是当代中国山水画风格发展的一个主脉,也是未来中国山水画得以突破和走向国际的一条必由之路。

于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科研处处长):在我的个人经验中,卢禹舜山水的意象和色彩给我最深刻印象和近距离认知,是今年年初录制央视《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中的作品《黄河安澜天下大穰》,我也想从这个体验说起。当时我与主持人王筱磊在巨屏上把这个画面放得很大来看一些细节,就更加还原了某种超现实主义的梦幻感,这种神秘的、玄奥的氛围恰恰也是卢禹舜作品里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我想这种跨界的思考,不只是展现的手段,它已经影响到我们接受和评判的方法论,在此基础上我提出三个不成熟的概念,借此谈谈我自己的感受。

第一个概念,是“沉浸式的青绿意象山水”的发展演进。在卢禹舜的作品里边恰恰显现了这样一种沉浸性,尤其它的色彩,往往是整个的纯色浸染画面,产生一种浸泡的色彩感觉。这与我们今天数字化的演绎表达、影像的铺衬、满幅色彩的意象是异曲同工的。而这种沉浸式的表达既是一种创作主体的表达,此外也是一种沉浸体验。卢禹舜有一组系列作品题为“覆天载地,唯象无形,四方八极”,这种沉浸性的特点在卢禹舜的山水画创作从很早的时候就已存在。

第二个概念,是“玄黄洪荒风格山水”的哲学表达。从这个角度来体验和概括,他的作品图式和画中路向使我想到战国时期帛画里边的一些内容与图式,很早期的绘画中的风格、题材、图式,具有寓言性和宗教性的特质,天人相通的意识,在卢禹舜的画作里有这样的气质在里边。还有一个重要特征,是画中字母“T”字形神秘的符号,我没听过他的解释,这个图式常出现在画心中央的显赫位置,我想是不是和大鹏展翅的“逍遥游”的形态相关。

第三个概念,是“游观写生转化式山水”的图像创作。卢禹舜近些年来的写生,欧洲的、敦煌的、澳门的一系列写生,与重色彩的那些创作相比,更凸显了一种轻松感和田园的诗意,但是刚才讲的沉浸感,或沉浸意识依然存在。新时代以来总结中国画的发展,题材内容的拓新是浅表的,更重要的是风格的演进。而笔墨和风格不断演进是困难的,是有难度的,是能够见出本事和能力的。从这点来说,无论从新时期40年的视角还是从新时代十年视角来看,卢禹舜的山水画风格演进历程,都给我带来其创作的系统性、深入性的感受。

南朝宗炳《画山水序》言,“圣人以神法道”“山水以形媚道”,尤其这个“媚”字很有意思。“媚”是契合,卢禹舜正是用他笔下白山黑水、五彩万象的山水意象,实现了对于宇宙天道的探寻,也最终找到了他个性化的图式和语言。

(嘉宾按年龄排序,周松竹、刘扬、李正乔参与整理)

画家简介

图片

卢禹舜,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哈尔滨师范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画学会副会长,第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曾被评为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人民教师”,为“四个一批”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首页上一页...3456 6
(责任编辑:陈雅雯)
关键词:卢禹舜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