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如此刻意的形式表现在其八十年代成熟时期的创作中反而被削弱了,之前画面中的空白处几乎被描绘精细的植被所覆盖。
艺术家不再完全依赖于眼前之物,而是转入更加强调场景组合能力的综合知性框架之中。因为他清楚地意识到,停留在“再现”层面的创作并不能激发出主体最为本真的情感,只有凭借主体内在意识表现出对象的生命意识才能够进入艺术的内部,从而推进中国花鸟画内在的转化与变革之路。
记西双版纳密林中 180cm×117cm 1980年
八十年代的云南成为了中国早期探索“形式美感”的重要策源地。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从云南的地缘文化中汲取了大量的表现素材,这其中也包括王晋元。他从云南西双版纳独特的地域风貌中直接取材,通过长期对景写生观照出一套成熟的创作方案。
这一阶段,王晋元在描绘现实与情感想象之间需要谋求新途径,以解锁随文化情境而转换的笔墨内涵、造型、构图等形式语言。换言之,他是在现实与主观感受之间进行调和,这是艺术家在新时代对花鸟画价值的有效性思考。
林中三月春 136cm×68.5cm 1985年
面对花鸟画创新的价值体系,师承而来的绘画经验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他的探索。
他在形式上部分保留了传统折枝花鸟构图中的内在节奏感,同时融入了大量装饰性色彩和民间壁画中的构图形式,以消解传统花鸟画中图式尺幅形式的限制感。
在技法上,除了吸收传统花鸟画中勾勒、没骨、破墨等表现手法,同时还融合了西方结构性素描中的写实元素,对花鸟、山石进行重新组合。因此,花体的姿态呈现出立体的效果。
他的绘画不仅打破了传统花鸟画尺幅的局限性,还将传统文人画的意趣发展成极具地缘现代性特征的“云南全景花鸟画”。
荆棘上的果实 178cm×96cm 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