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鉴于对于“审美经验”的定义鲜有成功,古德曼建议给出它的“征候”而非“定义”。他说:“征候既不是审美经验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审美经验的充分条件,而仅仅是倾向于与其他这种征候联合起来呈现在审美经验之中。”[美]纳尔逊·古德曼:《艺术的语言——通往符号理论的道路》,彭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02页。
[36]高亨:《周易大传今注》,济南:齐鲁书社,1979年,第504页。
[37]高亨:《周易大传今注》,第537页。
[38][古希腊]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朱光潜全集》第12卷,第61页。
[39][宋]严羽:《沧浪诗话》,叶朗主编:《中国历代美学文库(宋辽金卷)》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418页。
[40]钱穆:《庄子纂笺》,第33页。详细的阐发参见彭锋:《罔两问景:前影像时代的影像思考》,《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
[41] Walter Benjamin, “Chinese Paintings at the National Library”, Positions: East Asia Cultures Critique, vol.26, no.1 (2018), pp.185-192.
[42]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第18页。李格尔发现的绘画演变规律与李泽厚刚好相反:绘画是先有几何风格,后有写实风格。在几何风格的绘画之前不是写实的绘画,而是写实的三维雕塑。参见Alois Riegl, Problems of Style, trans., Evelyn Kain, Princeton N. 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pp.14-15。
[43]这里用“图”指抽象的“图案”和具象的“图像”。下文涉及包括“图案”和“图像”的概念时,都用单字“图”。
[44]高亨:《周易大传今注》,第557、568页。
[45]关于这三种不同图像的区分,参见[美]纳尔逊·古德曼:《艺术的语言——通往符号理论的道路》,彭锋译,第18-24页。
[46] Michel Foucault, “Theatrum Philosophicum”, in Michel Foucault, Language Counter-Memory Practice, trans., Donald F. Bouchard and Sherry Simon,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0, p.189.
[47]关于“标记”和“具有”的说明,参见[美]纳尔逊·古德曼:《艺术的语言——通往符号理论的道路》,彭锋译,第42-54页。
[48]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涂又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26页。
[49]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涂又光译,第125页。
[50][美]纳尔逊·古德曼:《艺术的语言——通往符号理论的道路》,彭锋译,第2页。
[51]高亨:《周易大传今注》,第541-542页。
[52]关于“例示”的论述,参见[美]纳尔逊·古德曼:《艺术的语言——通往符号理论的道路》,彭锋译,第43-47页。
原载于《学术研究》2024年第1期
(来源:图像与历史)
作者简介
彭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际美学协会副会长,中华美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2022年入选第五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出版《艺术学通论》等专著、教材和文集17部,《艺术的语言》等译著(含合译)7部,在内外重要期刊发表中英文论文300余篇,策划第54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等艺术展览100余次,撰写音乐剧《大红灯笼》、话剧《理由》、舞剧《吾丧我》、电影《艺术死了》等剧本10部,应邀于世界美学大会、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等国际会议担任主题讲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