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在艺术本体论研究领域,有学者持一元论立场,有学者持多元论立场。所谓一元论立场,指的是主张所有艺术作品具有同样的本体论地位,例如马戈利斯(Joseph Margolis)主张所有艺术作品都属于文化实体。所谓多元论立场,指的是不同的艺术作品具有不同的本体论地位,例如古德曼认为音乐是二级多体艺术,绘画是一级单体艺术。关于艺术本体论研究的梳理,参见彭锋:《艺术为何物?——20世纪的艺术本体论研究》,《文艺研究》2011年第3期。
[3]庞朴:《一分为三——中国传统思想考释》,深圳:海天出版社,1995年,第235页。我曾经就艺术作品本体论方面的思想做过一些比较考察,参见彭锋:《意境与气氛——关于艺术本体论的跨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Peng Feng, “On Works and Workings of Art: A Perspective from Comparative Aesthetics”, Rivista di Estetica, vol.79, no.1 (2022), pp.74-87。
[4] 2022年5月14日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史研究所主办了“形象哲学工作坊”(The Philosophy of Image Workshop),在工作坊发表报告的学者有不少用“图像”代替“形象”。由此可见,在汉语学界的相关研究中,“形象”与“图像”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区别。但是,无论是“形象”还是“图像”,都不能兼顾彼此。换句话说,无论是以“形象”还是以“图像”为主题的研究,都有可能有所欠缺。以“象”为主题的研究,就不会有这种欠缺,因为“象”可以既是“形象”又是“图像”。就像朱利安(François Jullien)指出的那样,“汉字‘象’,它既意味着图像,也意味着现象”([法]朱利安:《大象无形:或论绘画之非客体》,张颖译,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461页)。用“image”(图像)加“phenomenon”(现象)来翻译“象”逐渐流行开来。这里的“图像”包含“再现”的意思,“现象”则不包含“再现”的意思。参见Marcello Ghilardi, “On the Notion of Xiang 象(‘Image-Phenomenon’) in Landscape Ink Painting”, in Marcello Ghilardi & Hans-Georg Moeller (eds.), The Bloomsbury Research Handbook of Chinese Aesthetics and Philosophy of Art, London: Bloomsbury Publishing, 2021, pp.121-136。
[5]这里的“象”既非图像也非形象,但可以为我们关于图像和形象的思考提供基础,因此可以像王树人那样称之为原发性的“象”或者“原象”。关于原发性的“象”或者“原象”的阐述,参见王树人:《回归原创之思——“象思维”视野下的中国智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21年。
[6]在米歇尔的文本中,专指“图像”的词是“picture”。“image”主要指“图像”,但可以兼及我们所说的“形象”或者“象”。汉语学界通常将“image”译为“图像”“形象”或“意象”,本文用“象”来指称一种不依赖媒介的存在,或者说一种可以依附不同媒介的存在。“象”兼顾“象”和“像”,是“形象”“现象”“气象”“意象”“景象”“图像”“镜像”“影像”“肖像”等概念共有的本质。为了照顾双字词和单字词的统一性,本文在与“心”“物”对照讨论时,通常只用“象”,在与“心灵”“世界”等对照讨论时,会用“图像”或者“形象”。
[7] W. J. T. Mitchell, “What Is an Image?” New Literary History, vol.15, no.3 (Spring, 1984), pp.509-510.
[8][美]斯坦利·卡维尔:《看见的世界——关于电影本体论的思考》,齐宇、利芸译,齐宙校,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年,第21-22页。
[9][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崔君衍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第1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