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cm×23cm║纸本设色║2025年
晋时宗炳、王微显示中国山水画的精神性特质,“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王微语)。宇宙苍茫,自然之气韵依稀,亭台夕下可见,“太虚之体”借云烟草木节韵而显,故宗炳“身所盘恒,目所绸缪,以形写形,以色貌色”,宋郭熙“三远”示之。
写生·14
35cm×23cm║纸本设色║2025年
“远”的表达正是山水画虚境之所遗。清代华琳以“似离而合”之“推”字取之,颇有现实之义。其曰“疏密其笔,浓淡其墨,上下四旁,明晦借映。以阴可以推阳,以阳亦可以推阴。直观之如决流推波。睨视如行云之推月,无往非以笔推,无往非以墨推。似离而合之法得,即推之法得。远之法亦即尽于是矣。”(《南宗抉秘》)但“意贵乎远,不静不远也,境贵乎深,不曲不深也。……绝俗故远,天游故静。古人云:‘咫尺之内,便觉万里为遥。’其意安在?无公天机幽妙,尚能于所谓静者深者得意焉,便足驾黄、王而上矣。”恽寿平语中的“天游”即是庄子所说的“虚室”“心斋”。在山水画创作中虚静心态是很重要的,平常作画时亦需远离喧嚣,在唯我的世界里语对画纸。
写生·15
35cm×23cm║纸本设色║2025年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是中国山水画家努力在作品中营造和追求的一种视觉和意识空间,充溢着显露自然之道的意蕴,吸引我们进入这一空间,领会那独特的东方诗意和精神。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庄子认为美与理是同一的。山水画的意境体现了这种美与理的同一。明代李日华对意境的定义是:“意之所游,目力虽穷而情脉不断处是也。”“意”的含义是意境问题的关键。庄子“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就是老子所不要道说的“道”——“真”。意境的“意”,不管是语意的还是意识的,都指向这蕴涵着“道”的意向空间,意向性根本地表现为意识的对象化及对象观念化的结果。
写生·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