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毛超群,刘瑛,马高骧.我国古代陶瓷器物实用造型研究[J].陶瓷研究,1987(1):43-49.
[32]梅健鹰.青花瓷器设计[J].装饰,1959(4):13.
[33]张守智.建国瓷的设计、试制与生产[J].装饰,2016(10):50-57.
[34]刘秉诚.日用陶瓷烧还原焰的问题[J].瓷器,1965(4)22-25.
[35]朱培钧.优秀的民间陶塑艺人——区乾同志[J].美术,1956(6):18-19.
[36]杨永善.论民间陶瓷的属性与特征[J].新美术,1988(4):27-32.
[37]远宏.山东民间陶瓷艺术风格的变迁[J].齐鲁艺苑,1995(4):4.
[38]周国桢.中国民间陶艺与现代陶艺[J].陶瓷研究,1994(1):4.
[39]邱耿钰.地理、经济、生活、生产方式——处于多层关系中的民间陶瓷研究[J].文艺研究,2002(6):119-129.
[40]陈万里.陶枕[M].北京:朝花美术出版社,1954.陈万里.陶俑[M].北京: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7.
[41]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藏瓷选集1979[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2.
[42]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3]上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藏瓷选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
[44]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藏陶瓷器选[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
[45]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陶瓷[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46]中国美术分类全集总编辑出版委员会.中国美术分类全集[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47]祝大年.谈陶艺开发在“部分陶艺家邀请会”上的开幕词[J].装饰,1985(4):11-14.
[48]陈淞贤.直取性情真——陶艺创作体会[J].新美术,1986(3):50-51.
[49]董建新.陶艺创作点滴[J].装饰,1987(3):29.
[50]吕品昌.论陶瓷缺陷肌理的审美品质[J].景德镇陶瓷学院学报,1988(1):11-14.
[51]黄美尧.现代陶艺初探[J].陶瓷研究,1988(2):2-12.
[52]陈淞贤.陶艺的当代风格[J].新美术,1989(2):4-5.
[53]陈进海.陶瓷艺术形态的演变和塑造技艺[J].装饰,1989(1):39-40.
[54]杭间.语焉不详的中国“现代陶艺”——9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陶艺的现实和问题[J].文艺研究,2003(01):111-123.
[55]白明.关于中国现、当代陶艺的思考[J].文艺研究,2003(1):124-130.
[56]祝大年.陶瓷美术的创作质量问题[J].美术,1956(3):24-26.
[57]陈若菊.努力搞好艺术陶瓷教育开展艺术陶瓷创作[J].装饰,1986(4):14-15.
[58]张德山.景德镇陶瓷教育简史[J].景德镇陶瓷,1999(z1):68-70.张德山.景德镇陶瓷教育现状[J].景德镇陶瓷,1999(4):56-57.
[59]李正安.我国高校陶瓷设计教育发生探究[J].装饰,2005(3):68-69.
[60]郭演仪,李国桢.宋代汝、耀州窑青瓷的研究[J].硅酸盐学报,1984(2):226-235.
[61]林士民,林浩.中国越窑瓷(套装共2册)[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2.
[62]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汝窑的新发现[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1.
[63]苗锡锦,苗长强.中国钧窑考[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
[64]陈文增.定窑陶瓷文化及其造型装饰艺术研究[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
[65]杭州历史博物馆.翠色、琢玉、梅青:越窑、耀州窑、龙泉窑青瓷文化对比研究[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
[66]钟兆龙,钱正.六朝越窑青瓷仿制成功[J].浙江科技简报,1984(1):19.
[67]张祝平.互联网时代下传统文化产业传承与创新发展问题研究——以汝瓷为例[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8(19-06):6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