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远宏 许大海丨陶瓷艺术研究七十年(1949—2019)综述

远宏 许大海丨陶瓷艺术研究七十年(1949—2019)综述
2025-07-02 12:41:44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七)人类学方法的研究

这类研究运用人类学的一般知识体系,把陶瓷历史置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语境中,从人类起源、社会环境、民族的迁徙融合、市民社会、生产习惯、思想观念等人类社会发展视角,探索陶瓷艺术发展的基本特征和规律。突破以时间为线索考察陶瓷历史发展的单一思维路径。

(八)文化系统交叉法的研究

陶瓷发展、演变规律与整个人类文化发展诸要素密切相关,它包括环境、政治、经济、宗教、艺术、哲学等文化要素,都与陶瓷的产生和发展存在各种联系。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化学视野开始进入到陶瓷领域,主要是把陶瓷艺术放到大文化概念中研究,多是泛泛而谈。进入21世纪后,随着对陶瓷文化研究的逐步深入,构建陶瓷文化研究体系的呼声越来越高,近些年来出现了从传播学、生态学、经济学、文化交流、文化产业等不同视野的陶瓷艺术研究,不断充实文化系统下陶瓷艺术的理论研究厚度。

(九)经济学视角的研究

此类研究运用经济学的一般规律和原理,研究我国陶瓷生产、经营和管理。包括陶瓷市场营销、市场调研、市场需求、经营管理、市场定价、陶瓷外销、国外陶瓷市场介绍、经营效益等相关内容。运用经济学的相关视角,自20世纪60年代,主要研究计划经济体制下陶瓷生产、管理、经营状况,70年代末期开始关注国外陶瓷市场,90年代之后开始系统运用经济学的原理研究陶瓷。

(十)生态环境学视角的研究

陶瓷艺术本质上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近些年随着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重视,生态环境学作为整体观念被引入到陶瓷艺术研究方法中来。关注陶瓷生产与生态承载能力、环境土壤污染、陶瓷生产与生态美学、生态责任下陶瓷生产可持续性等一系列问题。作为新的研究视角,这类研究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总体看无论从研究广度、深度,还是陶瓷生态学基础理论的体系化、系统化建构都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十一)比较学方法的研究

陶瓷比较方法是通过对生态地理环境、经济状况、文化背景、生产工艺、艺术风格、装饰、造型形式、地域差异、生产习俗、人文习性等要素的比较研究,探索隐藏于陶瓷发展表象下更为隐秘的本质特征。这一方法被广泛运用在陶瓷历史、考古及陶瓷技术等领域,如陶瓷历史分期的比较研究,窑址的比较研究、艺术风格的比较、装饰造型,中外陶瓷文化的比较研究等领域。

在浩如烟海的七十年陶瓷艺术研究中,除上述所涉及的研究方法外,近年为顺应社会发展趋势,也出现了从哲学、社会学、伦理学、地理学、思想史、技术史等更广泛角度考察陶瓷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征,把陶瓷艺术研究引向更加多元、立体、深入的维度。

三、陶瓷艺术研究的研究趋势、特征和展望

陶瓷艺术创新性研究受时代发展、科学技术、经济水平、考古发现、市场、时尚观念、新材料、新技术等多种因素的限制。从近几年关注的研究对象、研究热点、研究方法看,现代陶瓷的当代性研究,新创作理念的探索,陶瓷产业发展,新材料新技术运用,可持续绿色生态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新时代观念,传播学、伦理学、社会学、影视学、统计学等跨学科研究视角的介入,对国外陶瓷艺术发展的再认识等,都是陶瓷艺术研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关注的重点和热点问题。

(一)借助新材料,陶瓷考古研究领域不断拓宽

老一辈学者陈万里、冯先铭、朱伯谦、童书业、耿宝昌、邓白、傅振伦等在陶瓷研究方面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果。陈万里运用考古资料研究陶瓷历史、地方名窑,周仁则运用科学实验的手段研究陶瓷艺术,童书业、傅振伦运用文献研究陶瓷艺术,这些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陶瓷艺术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事件。新中国成立后大量陶瓷遗址的考古发掘将出土陶瓷文物与传世文献结合起来,为陶瓷发展史、陶瓷考古、历代名窑、民间陶瓷、陶瓷文献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契机。21世纪后新的研究理论和研究视角的运用,使陶瓷考古学取得更大发展并产生了一系列学术成果。如,越窑上林湖青瓷遗址的系列发掘,对宋代汝窑遗址、钧窑考古发掘,不仅推动了陶瓷历史发展研究,同时为历史名瓷恢复和陶瓷艺术其他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远宏,许大海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