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陶瓷艺术研究视角、方法、手段日益多元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陶瓷艺术研究逐步从历史、考古、工艺技术、科学实验论证等传统方法向多元化视角拓展,如《中国现代陶瓷艺术发展历程的分析:从一体化到分化》[103]一文,从社会学角度探讨了陶瓷生产集中一体化到分工化,着手研究新中国成立后陶瓷发展历程;《生态文明视角下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104]从生态文明视角切入,探索陶瓷文化产业等;《互联网时代下传统文化产业传承与创新发展问题研究——以汝瓷为例》[105]探讨了陶瓷文化产业及市场;《基于文化旅游视角下的钧瓷旅游发展研究——以许昌为例》一文涉及陶瓷旅游经济;还有从传播学视角探索陶瓷文化产业的建立,如《文化传播视域下黄河流域陶瓷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研究——以河南陶瓷文化产业发展为例》。这些研究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陶瓷艺术研究视角的不断拓展,丰富了陶瓷发展研究内涵。此外,陶瓷艺术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也日益丰富,从传统的采用文献检索法、田野考古到新兴的文化综合分析、整合、逻辑归纳法梳理再到统计学SPSS统计法、实证研究、数字化等手段的运用,产生了不少优秀陶瓷艺术研究创新成果,也充分体现了研究手段的日趋丰富。
(三)多学科协同创新
陶瓷艺术研究完整的体系建立不能靠单一视角、学科独立完成。新中国成立70年陶瓷艺术研究视野呈现出多元发展态势,传统陶瓷艺术发展研究视角单一,难以全面揭示陶瓷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妨碍了全面、立体考察陶瓷艺术的整体风貌。因此,当代陶瓷艺术应该站在更高的层面,从文化学、人类学、民俗学、艺术学、传播学、心理学、工程机械、材料学、社会学、伦理学、生态学、文化产业、文化遗产等不同学科视角进行跨学科、跨领域、交叉性研究,应打破不同学科的界限,从文献梳理、知识体系、观念介入等方面全方位、多层面、交叉性拓展陶瓷研究领域,多学科协同创新,是新中国成立70年陶瓷艺术发展研究的必然选择,也是今后学界不断努力的方向。
(四)中外陶瓷艺术的比较研究
陶瓷艺术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研究应该具备国际化视野。对国外陶瓷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学界逐步开始对日本、美国、德国、英国、法国、芬兰、意大利等国家的陶瓷艺术进行翻译介绍和研究。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国外日用陶瓷、材料、生产工艺的引入和介绍,以及外国陶瓷史、外销瓷的研究和国外陶瓷展览会报道等相关内容。总体来看,对国外陶瓷研究更多是知识性介绍,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手段和比较研究的视野。因此,建立中外陶瓷比较学视野和理论体系,把陶瓷艺术创作、研究方法放眼于世界不同文化背景、创作理念、生产工艺、材料、社会观念、市场等要素下进行比较研究,使陶瓷艺术具备国际化视野,推动陶瓷艺术向更广阔维度发展,是未来的研究方向和趋势。
结语
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年的陶瓷研究,具备内容的多样性、观念的深刻性以及研究手段的不断创新性。但也必须看到陶瓷艺术发展研究仍留下了很大学术空间,如:中国陶瓷艺术研究数据库建设,既可以梳理新中国成立后陶瓷艺术发展,也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持,但目前学术界此类研究欠缺;对历史名窑恢复发展缺乏当代意识;在文化产业、文化创意多元视角下看待历史名窑的现实存在也是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从传统陶瓷艺术研究看,研究跨学科、多元视角化趋势有待强化;对日用陶瓷梳理研究缺少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阶段、技术进步、人文观念、产业布局、知识产权保护的系统研究;现代陶艺发展研究缺乏全球化、国际化视野。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突破的空间。